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氯氮平与利培酮对血清脂联素(Adi)等代谢的影响。方法: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6周测定患者血清Adi,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与36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两患者组治疗后的血清Adi明显降低,氯氮平组血清Adi改变与BMI相关;利培酮组血清Adi改变与IR和利培酮剂量相关。结论: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引起血清Adi降低,并与体质量增加、IR、血脂及利培酮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AD) ,惊恐障碍 ,强迫症 (OCD) ,社交恐怖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MA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其中 MAD在 ICD- 1 0中的定义是 :患者多见于初级保健机构 ,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但又不符合特定的焦虑症或抑郁症诊断标准 ,也应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无关[1] 。焦虑和抑郁障碍在诊断标准中是相互独立的疾病实体 ,但通常在同一个体共存。当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 ,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这种情况称为焦虑、抑郁障碍共病。这种共病在初级保健人群中的患病率达 1 9% ,与单一焦虑或…  相似文献   
23.
焦虑障碍的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从流行病学、临床和治疗等方面对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虚、社交恐怖、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存质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就抑郁症和焦虑症在遗传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袁勇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18-2519
章对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治疗,以及共病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共病研究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文章对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治疗,以及共病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共病研究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体象障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象障碍是指患对其外表并不存在的或轻微的缺陷的一种痛苦或有害的先占观念,它常导致社会退缩、工作能力下降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过程,甚至会引起自杀行为。体象障碍常在青春期发病,患病率在0.7%~2.3%,体象障碍患较常受关注的部位包括脸、鼻子、眼睛、皮肤、生殖器官、大腿、臀部和头发等。体象障碍和强迫症之间有较高的共息率。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和氟伏沙明)治疗体象障碍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轻躁狂检测清单(HCL-32)测评结果甄别抑郁症中可能存在的双相障碍.方法 对128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软双相建议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比较软双相与非软双相抑郁症患者HCL-32的差异.结果 (1)128例抑郁症患者中,HCL-32评分0~19(5.7±4.7)分;(2)是否软双相抑郁者分别为15例和113例,HCL-32评分分别为[(9.4±6.7)分vs(5.2±4.2)分,t=3.40,P=0.001],是否宽松软双相抑郁者HCL-32评分分别为[(7.8±5.6)分vs(4.3±3.4)分,t=4.34,P=0.000],有无双相障碍家族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9.2±6.8)分vs(5.4±4.4)分,t=2.39,P=0.018],有无躁狂转相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7.3)分vs(5.3±4.3)分,t=2.05,P=0.043],有无环性人格或明显外向者HCL-32评分分别为[(8.4±5.7)分vs(5.3±4.4)分,t=2.58,P=0.011],有无旺盛性人格素质者HCL-32评分分别为[(9.0±6.7)分vs(5.0±3.9)分,t=3.90,P=0.000],有无边缘性人格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4.3)分vs(5.4±4.7)分,t=2.22,P=0.028],是否呈发作性病程者HCL-32评分分别为[(8.9±5.7)分vs(5.2±4.3)分,t=3.19,P=0.002];(3)男女患者HCL-32评分分别为[(4.3±3.7)分vs(6.6±5.1)分,t=2.87,P=0.005];(4)有抑郁症家族史者、有自杀家族史者、发病年龄≤25岁者、有非典型抑郁者、有精神运动抑制者、有精神病性抑郁者、有生物节律明显者HCL-32评分与对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CL-32>7分37例(28.9%),>10分17例(13.3%),>14分7例(5.5%),其中>10分者所占比例与软双相所占比例接近.结论 HCL-32>10分可能有助于在抑郁症患者中筛选诊断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中国心身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中国心身医学发展有鲜明特色,发展起源早但始终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1980年后中国心身医学才在相关组织和国际交流的推动下向体系化和学科化的方向发展。1993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推动我国心身医学在科研、临床、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进展。在未来,中国心身医学应当在发扬祖国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心身医学的先进经验,有序推进体系化进程,实现中国心身医学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0.
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焦虑和抑郁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组症状 ,二者常同时存在。目前 ,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不外有三种观点 :(1)一元论 :即连续谱论 ,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2 )二分论 :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 ;(3)共病论 :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 ,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1] 。我们就此展开讨论。一、一元论早在 1934年Lewis就提出了焦虑和抑郁两组症状间的连续性 ,认为焦虑症状从整体或部分上是抑郁的一部分[2 ] 。1.流行病学[3 ] :Sanderson等报道 ,一半以上的抑郁症(maj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