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轻躁狂检测清单(HCL-32)测评结果甄别抑郁症中可能存在的双相障碍.方法 对128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软双相建议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比较软双相与非软双相抑郁症患者HCL-32的差异.结果 (1)128例抑郁症患者中,HCL-32评分0~19(5.7±4.7)分;(2)是否软双相抑郁者分别为15例和113例,HCL-32评分分别为[(9.4±6.7)分vs(5.2±4.2)分,t=3.40,P=0.001],是否宽松软双相抑郁者HCL-32评分分别为[(7.8±5.6)分vs(4.3±3.4)分,t=4.34,P=0.000],有无双相障碍家族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9.2±6.8)分vs(5.4±4.4)分,t=2.39,P=0.018],有无躁狂转相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7.3)分vs(5.3±4.3)分,t=2.05,P=0.043],有无环性人格或明显外向者HCL-32评分分别为[(8.4±5.7)分vs(5.3±4.4)分,t=2.58,P=0.011],有无旺盛性人格素质者HCL-32评分分别为[(9.0±6.7)分vs(5.0±3.9)分,t=3.90,P=0.000],有无边缘性人格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4.3)分vs(5.4±4.7)分,t=2.22,P=0.028],是否呈发作性病程者HCL-32评分分别为[(8.9±5.7)分vs(5.2±4.3)分,t=3.19,P=0.002];(3)男女患者HCL-32评分分别为[(4.3±3.7)分vs(6.6±5.1)分,t=2.87,P=0.005];(4)有抑郁症家族史者、有自杀家族史者、发病年龄≤25岁者、有非典型抑郁者、有精神运动抑制者、有精神病性抑郁者、有生物节律明显者HCL-32评分与对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CL-32>7分37例(28.9%),>10分17例(13.3%),>14分7例(5.5%),其中>10分者所占比例与软双相所占比例接近.结论 HCL-32>10分可能有助于在抑郁症患者中筛选诊断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2.
软双相情感障碍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冶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2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 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3.
在应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奥氮平对稳定情绪有明显作用,文献[1]指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患者的抑郁、敌意和自杀倾向有明显疗效,并提出奥氮平可能有抗抑郁效用。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奥氮平与氟西汀合用治疗单相抑郁,甚至难治性抑郁症有效  相似文献   
4.
阿立哌唑替代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服用奥氮平引起体重明显增加,且精神症状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阿立哌唑逐步替代奥氮平,观察其对治疗有效性、体重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4例服用奥氮平处于精神症状稳定期(PANSS<60分),并且体重增加>20%或体质量指数(BMI)>25.0kg/m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4周内完全替换成阿立哌唑,并继续服用该药12周.临床评估包括:体重变化、体质量指数、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关代谢方面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阿立哌唑替代奥氮平后,在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空腹血糖(FBG)及总胆固醇(TG)与替换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PANSS总分、TESS分及其他代谢指标与替换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阿立哌唑替代奥氮平,是控制奥氮平引起体重增加及代谢障碍的一个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右室心肌萎缩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右室源性心律失常为特征的遗传性结构性心脏病,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仅有功能异常而无结构改变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长久以来两者被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Brugada综合征与ARVC可能并非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疾病,两者在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心脏结构、基因改变等特点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可能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治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21例日间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与26例住院治疗病人进行了10个月的对照性疗效评价,采用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SIE)对病人进行测评。结果:BPRS评分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住院组优于日间组,在治疗进行至第6个月之后出现显著性差异。NOSIE评分显示两组病人的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但日间组优于住院组。提示日间治疗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是有效而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1例日间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与26例住院治疗病人进行了10个月的对照性疗效评价,采用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SIE)对病人进行测评。结果:BPRS评分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住院组优于日间组,在治疗进行至第6个月之后出现显著性差异。NOSIE评分显示两组病人的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但日间组优于住院组。提示日间治疗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是有效而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与双相障碍共病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为其早期诊断提供辅助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138例强迫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进行测量。结果转相前SCL-90评分:强迫状态(2.51±0.83)分、抑郁(2.69±0.88)分、敌对(2.56±1.07)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转相后评分:强迫状态(2.65±1.03)分、敌对(2.60±1.30)分、偏执(2.36±0.92)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MMPI临床量表3点编码型:转相前以2-4-7为最多,其次为2-3-4编码型;转相后以4-7-9为最多,其次为4-6-9、3-4-9编码型。结论转相前后"强迫状态"和"敌对"都呈现明显高峰点。心理变态(Pd)、精神衰弱(Pt)(4-7编码型)很有可能是与共病强迫障碍有关的参考项。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转躁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躁的发生率。方法对675例接受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转躁率。结果共有97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转躁,总转躁率为14.4%(97/675);单一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抑郁患者转躁率9.1%(36/396),单一服用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SNRI)文拉法辛的抑郁患者中转躁率22.8%(24/105),单一服用去甲肾上腺素与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物(NaSSA)米氮平的患者转躁率14.6%(6/41),单一服用三环抗抑郁药物(TCA)者转躁率27.2%(18/66)。以上组别转躁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4.42,P<0.01),而SSRI分别与SNRI、TCA之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2=11.99,P<0.01;2=18.1,P<0.01)。任何两种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者转躁率36%(9/25),一种抗抑郁药物联合一种心境稳定剂者转躁率9.3%(4/43)。女性患者转躁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8%vs11.1%,2=4.62,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过中,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转躁,尤以服用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为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