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7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1.
本文报告5例不同类型心导管在心血管腔内意外断裂后采用经血管法成功清除。提出了导管残端退出血管腔的新方法,并就导管断裂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冠脉造影仍然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600例中,男412例,女188例,年龄22-83岁。均为根据临床病史及无创检查结果被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作为冠心病诊断依据的无创性检查指标包括:安静心电图385例,占64%,活动平板473例,占78%,Hollel432例,占72%,超声心动图160例,占28%,SPECT517例,占85%。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①冠脉正常173例占28.9%。②冠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401例,占66.8%。③其他26例,包括冠状动静脉瘘10例,冠脉扩张伴排空延迟3例,室壁瘤形成(坏死性心肌炎所致?)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无创性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与冠脉造影比较分别为:ECG42%,超声心动图28%,运动心电图67%,动态心电图64%,SPECT59%,结论:冠脉造影仍是今天冠心病诊断的唯一金指标,通过冠脉造影可以明确冠心病的诊断,了解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制订冠心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3.
1 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临床怀疑为冠心病而申请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16人,均为2001-03~2001-12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内科高级病区和心外科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63.2±1.2(31~79)岁。对照组336人为同期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部分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65人,女性71人,平均年龄61.1±17.2(26~81)岁。两组均排除由于佩带耳饰物影响观察耳垂“冠状沟”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 观察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先观察其有无耳垂“冠状沟”,两耳垂中至少有一个有“冠状沟”者为耳垂“冠状沟”,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有关标准明确其有无冠心病,比较有“冠状沟”患者和无“冠状沟”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观察对照组患者有“冠状沟”的比例并和观察组进行比较。数据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3 结果3.1 发现“冠状沟”与发生冠心病的关系 在观察组216人中,有“冠状沟”患者175人,无“冠状沟”患者41人;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9人,排除冠心病患者57人。在有“冠状沟”患者175人中冠心病患者151人,其冠心病发生率为86.29%;  相似文献   
94.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对女性患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2 1例有胸痛症状的女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 ( 5 3例 )和冠心病组 ( 68例 ) ,均接受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恢复比 (运动结束后 3min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比值 )的差异 ;并探讨该比值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在冠心病组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 0 .99± 0 .11vs0 .83± 0 .10 ,P<0 .0 1) ;在女性患者中 ,单用 ST段下移≥ 0 .1m V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0 .3%、5 8.6%、65 .1% ;以运动中 ST段下移≥ 0 .1m V且运动后收缩压恢复比 >0 .90为标准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5 2 .9%、88.7%、85 .7% ,与前者比较 ,敏感性无明显变化 ( P>0 .0 5 ) ,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 ( P分别 <0 .0 1和 <0 .0 5 )。结论 在女性患者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是判断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结合 ST段下移 ,可以提高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比较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CAE)与冠心病 (CHD)患者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的差异。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2 4例CAE与 2 4例年龄、性别和病变程度匹配的无瘤样扩张CHD患者行EBCT检查以计算钙化积分 ,分析CAE与C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狭窄病变程度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 (2 )CAE组钙化积分显著低于CHD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CS 1])的均数分别为 3 4 1±2 4 4和 4 88± 2 4 8(P <0 0 5 )。 (3)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的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弥漫性扩张血管LN[CS 1]显著低于局限性扩张动脉 (1 2 6± 1 85比 2 6 7± 1 93,P <0 0 5 )。 (4)单纯瘤样扩张动脉及瘤样扩张并狭窄血管的钙化阳性率和LN[CS 1]均显著低于单纯狭窄病变动脉 (P <0 0 1或0 0 5 )。结论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轻于无瘤样扩张的冠心病患者 ,且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提示斑块钙化程度可能与瘤样扩张形成和血管重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6.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冬眠心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与冬眠心肌的量化关系。方法  5 3例存在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核素心肌显像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 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全组 QTd从术前的 65 .85± 2 5 .83 ms降至术后的 5 6.79± 2 9.73 m s(P<0 .0 0 1)。2有节段收缩功能改善的病人 (IP组 ) QTd显著小于无节段功能改善的病人 (NIP组 ) (P<0 .0 0 1) ;术前 QTd与术后左心室整体室壁运动指数 (WMSI)的变化呈中度负相关 (r=- 0 .48,P<0 .0 0 1)。 3术后 IP组 QTd显著降低 (P<0 .0 0 1) ,而NIP组无显著变化 ;术后 QTd降低的幅度与 WMSI的降低程度呈中度正相关 (r=0 .63 ,P<0 .0 0 1)。4冬眠心肌检测阳性组 QTd显著小于检测阴性组 (P<0 .0 0 1)。结论  QT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的冬眠心肌数量有关 ,并可预测PTCA术后冬眠心肌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97.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 (CAC)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 2 9例老年患者行电子束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结果  (1) 2 2 9例患者中 ,CAC检测阳性 2 2 0例 ,总阳性率 96 .0 7% ;造影显示有 2 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 ,其中 16 8例确诊为冠心病。 (2 )全组CAC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9%、13%、76 %和 89% ,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 97%、19%、94%和 33%。(3)老年男性组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 ;老年女性则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综合考虑敏感性及特异性 ,对于老年男性 ,以CAC积分为 2 0 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分值较好 ,而对于老年女性则以 5 0作为诊断分值较佳。结论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具有一定价值 ,但应结合性别和钙化分值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对造影结果进行Jenkins评分.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两组Jenki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肌钙蛋白Ⅰ存在直线关系,Jenkins评分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肌钙蛋白Ⅰ及高密度脂蛋白存在直线关系.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并进而可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探讨PCI影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共59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慢性完全闭塞的患者,325例对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手术组),268例因未行PCI或手术不成功而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临床随访6~102月,部分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左室功能和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手术组与药物组各对283例(87%)和229例(85%)进行了临床随访,两组在临床资料及造影特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2)临床终点事件手术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组(5.65%与10.48%,P<0.05),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住院者手术组显著少于药物组(11.31%与17.47%,P<0.05),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手术组显著低于药物组(26.15%与42.36%,P<0.001).(3)超声心动图基线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两组相似,但复查时手术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4)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例,两组均可见新的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但手术组有23例可见来自开放的原闭塞血管的侧支循环.结论成功PCI手术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远期预后,其机制不仅在于挽救可能存在的存活心肌,而且恢复为其他血管提供侧支循环的潜在可能,以预防或减轻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时发生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Cypher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再狭窄情况。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心导管室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328例6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术后即刻效果,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事件,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28例中,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6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心绞痛149例,稳定型心绞痛92例。结果 支架植入成功率99.1%(325/328),住院期间无死亡。随访6个月出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各1例,晚期血栓致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进行血管重建术7例。住院其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0.6%(2/328),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3.7%(12/328)。术后6个月8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再狭窄率为8.3%(7/84),支架内为2.4%(2/84),靶病变重建率为5.9%(5/84)。结论 应用Cypher支架治疗老年人冠心病是安全和有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明显低于普通金属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