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靶向C/EBPα的RNAi慢病毒感染Hep3B肝癌细胞系,构建C/EBPα肝癌细胞系敲减模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EBP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检测敲减C/EBPα后对Hep3B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在正常高葡萄糖(NG,4.5 g/L)和低葡萄糖(LG,1 g/L)条件下培养细胞的增殖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葡萄糖浓度条件下在C/EBPα敲减细胞和对照细胞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GT)、乙酰葡糖胺水解酶(OGA)和整个O-GlcNAc糖基化水平。结果 靶向C/EBPα的RNAi慢病毒感染Hep3B肝癌细胞后,C/EBPα mRNA水平下调了(7.5±2.3)倍(P<0.05),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了(8.8±0.25)倍(P<0.001),提示C/EBPα敲减细胞系构建成功;敲减C/EBPα后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在低葡萄糖条件下刺激48 h和72 h,敲减C/EBPα分别促进细胞增殖15.4%(P<0.05)和25.0%(P<0.01);敲减C/EBPα后细胞OGA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高糖和低糖刺激24 h和48 h时分别下调了70.1% (P<0.01)、51.4%(P<0.05)和61.2%(P<0.05),整体O-GlcNAc糖基化表达水平上调,在低糖刺激48 h时升高80.6%。结论 敲减转录因子C/EBPα可以提高细胞整体O-GlcNAc糖基化水平,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52.
53.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是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其参与细胞基因组稳定、糖脂代谢和炎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来研究表明SIRT6可通过自身酶活性调节与肿瘤发生、增殖及代谢等多种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蛋白活性,继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SIRT6的生物学功能、其在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5种生物碱胃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政一  张裴  聂勇战  吴琼  孙玉华  窦维佳 《中草药》2012,43(6):1151-1156
目的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5.
胡双双  闫克敏  王娇娇  郭萌  帖君  聂勇战  肖海娟 《中草药》2018,49(17):4113-4117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h_2(G-Rh_2)对人胃癌SGC7901/ADR耐药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G-Rh_2与阿霉素(ADR)联用对SGC7901/ADR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逆转倍数(RF);流式细胞术检测G-Rh_2对SGC7901/ADR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G-Rh_2对SGC7901/ADR细胞P-糖蛋白(P-gp)、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ADR单药处理后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54.52μmol/L)比较,G-Rh_2与ADR联用时SGC7901/ADR细胞IC50值(30.14μmol/L)明显下降,RF为1.81;G-Rh_2与ADR联用能够将SGC7901/ADR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与ADR单药处理比较,联用组细胞P-g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G-Rh_2联合ADR能够提高SGC7901/ADR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增加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糖尿病肾盏结石的效果及对术后尿路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01至2023-03-31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肾盏结石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组62例(合并糖尿病)和B组62例(不合并糖尿病)。观察两组治疗指标及治疗前后血清、尿液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75.6±8.7)min vs.(73.8±12.8)min]和结石清除率(80.6%vs. 8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住院时间(4.1±0.8)d,术中出血量(12.4±3.9)ml,显著低于A组[(6.6±1.2)d、(15.2±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2 h血清IL-1β、IL-6和CRP表达量显著高于手术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2 h尿液中IL-1β、IL-6和CRP表达量显著高于手术前,且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有糖尿病的肾盏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要积极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胃癌肿瘤干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向内皮细胞的分化,以期发现抗肿瘤血管治疗新靶点,并降低抗血管靶向治疗的耐药性。方法:用长春新碱(VCR)筛选胃癌低分化腺癌SGC7901细胞系,加生长因子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诱导胃癌CSLC,并对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刺激下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观察。结果:成功诱导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胃癌CSLC。Western blot、immunofluorescence检测证实:内皮细胞的分子标记物CD31,CD34在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的CS-LC中呈阳性表达。成管实验结果显示CSLC在内皮环境中培养后较SGC7901细胞和无刺激的CSLC具有明显的成管能力。SGC7901和CSLC分别裸鼠皮下成瘤后,移植瘤免疫组化分析检测证实,肿瘤干样细胞移植瘤的组织切片用人源性血管内皮标志CD31、CD34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观察到人源性微血管形成。结论:胃癌CSLC具有向内皮分化的潜能;裸鼠移植瘤中含有人源性内皮细胞,提示胃癌CSLC可能参与胃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常氧及缺氧对胃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其中起的作用。方法:常氧条件下常规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缺氧条件下用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三气培养箱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 24h。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测定与EMT有关的指标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以明确缺氧诱导胃癌细胞EMT的能力。同时以Transwell侵袭实验验证EMT对胃癌细胞侵袭性的作用。结果:缺氧条件下刺激胃癌细胞24h后,细胞发生EMT,其中无论是在蛋白水平还是mRNA水平,E-cadherin表达下降,而β-catenin表达升高;Transwell侵袭实验也证实胃癌细胞接受缺氧刺激后其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缺氧有增加胃癌细胞侵袭的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胃癌细胞的EMT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通络散结方预防多发乳腺纤维瘤术后复发的效果以及对性激素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多发乳腺纤维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确诊为多发乳腺纤维瘤后均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相同,术后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络散结方干预。干预3个月后统计复发情况,观察患者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孕酮(PT)和泌乳素(PRL)等性激素水平,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水平,6个月和12个月后再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1、E2、E3、PT和PRL等性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和CD4+/CD8+等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6.0%,对照组总复发率为52.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通络散结方预防多发乳腺纤维瘤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的效果,并能够调节患者的性激素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可能是通络散结方防治多发乳腺纤维瘤术后复发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0.
基于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尿液以各种形式收集血液在稳态机制控制下排出的废物,其积累了人体生物系统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机体疾病的状态。相较于目前临床检测常用的血液样本,尿液样本具有成分简单稳定、可连续收集、更易检测感兴趣的低丰度蛋白等诸多优势,这使其成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理想来源。尿液蛋白大多为分泌蛋白,因此在尿液中发现的潜在蛋白也可能是血液中很好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基于MS的尿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生物标志物发现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常见肿瘤中筛选的尿蛋白标志物候选分子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