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成分的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与适宜的配伍比例,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芍药甘草汤SG11(白芍-炙甘草1:1)、SG31(白芍-炙甘草3:1)、白芍水煎液S及炙甘草水煎液(G)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离体、在体肠吸收情况,并进行比较。以HPLC测定上述供试品以及肠囊吸收样品、肠灌流样品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甘草苷(liquiritin,LQ)、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 single ammonium salt,GL)的浓度,并计算肠吸收量及吸收参数。发现在外翻肠囊模型中,3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均为空肠,且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单煎(P<0.05),与SG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中,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各单煎液,SG11中PF,GL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SG31,LQ,各参数无差异。说明白芍炙甘草配伍有助于PF,LQ和GL的肠吸收,SG11较SG31各指标成分的吸收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醒脑静中冰片(天然或人工)、人工麝香及合方后对栀子提取物大鼠鼻腔吸收的影响.方法: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灌流模型,研究与不同成分配伍后栀子苷的大鼠鼻腔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100,250,1 000 mg·L-1的栀子提取物溶液(分别含栀子苷36.8,92,368 mg·L-1)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K分别为(2.15±0.70)×10-3,(1.97±0.48) ×10-3,(1.87±0.81) ×10-3min-1,栀子苷的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扩散吸收.栀子提取物按组方配比分别与天然冰片(艾片)、人工冰片、人工麝香及合方配伍时栀子苷K值分别为单用栀子提取物组的1.4,1.7,1.1,1.3倍.大鼠鼻腔吸收系数与体外黏膜渗透系数有很好的相关性,KA =0.2206K1+ 0.559(r =0.991 0).结论:醒脑静组方配伍后可显著增加栀子苷的鼻腔吸收,方中冰片发挥了主要的促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对栀子提取物黏膜促渗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天然冰片(艾片)、合成冰片对栀子提取物黏膜促渗作用并进行比较.方法:以离体蛙皮为模型进行体外黏膜渗透试验,研究艾片、合成冰片对栀子提取物指标成分栀子苷表观渗透系数P_(app)的影响,考察艾片及合成冰片对栀子苷稳定性影响,比较各组10 h累积渗透率.以效应面法研究提取物浓度、艾片浓度及渗透转速对P_(app)的影响.结果:艾片组和合成冰片组的P_(app)分别是对照组的1.44,1.77倍,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促渗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蛙皮作用下,对照组和合成冰片组栀子苷8 h左右开始降解,艾片组12 h内未发生降解.艾片组及合成冰片组10 h累计渗透率相当,约为对照组1.3倍.效应面试验设计结果表明,艾片浓度对P_(app)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渗透转速则对渗透时滞(time-lag)作用明显(P<0.01).结论:艾片和合成冰片均能促进栀子苷的渗透,合成冰片的促渗作用更强.艾片及合成冰片均能降低蛙皮对栀子苷降解作用,艾片的保护作用更佳.艾片对黏膜屏障的作用较合成冰片弱,但保护作用更强,使用较高浓度的艾片可以提高栀子提取物的黏膜吸收,降低时滞,同时保护栀子苷不易被生物内源性物质破坏.  相似文献   
14.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以"知识形成过程"为主线,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增加自主设计环节,通过协作学习,注重形成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谱为切入点,避免了血清谱复杂的体内分布、代谢过程带来的难题,且不易遗漏不吸收的有效组分,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是公认的研究药物在体吸收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模拟了口服药物的在体吸收,联用运用肠系膜取血等技术,可较为真实反映成分吸收入血情况,更加适用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谱效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组分表观吸收,欲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还需结合单个药物、成分的单向肠灌流研究及在体吸收研究。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查阅近20年文献,对筛选出用于中药研究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经验,总结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药专业主干课程《中药药剂学》的期终试卷,以评估试卷出题质量,反馈教学信息,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采用Excel2010软件,对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试卷整体难度P为0.55,偏难。综合考虑区分度,分值比例61.33%的试题属于优良试题,试卷质量整体可以接受。各题的信度系数α均在0.9左右,分析可靠。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中药药剂学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益母草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改性活性炭-中性氧化铝纯化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益母草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方法:用三乙胺处理活性炭,制备载氮改性活性炭,益母草经乙醇提取后过改性活性炭-中性氧化铝柱,系统考察活性炭改性方式、用量、中性氧化铝用量、上样及洗脱流速、乙醇洗脱体积;采用-NH2柱在反相条件下测定不同产地益母草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盐酸水苏碱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线性范围2.046~20.46μg,平均回收率为98.31%,RSD为1.434 1%(n=6).11个产地的益母草药材中盐酸水苏碱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测定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不同产地益母草药材及饮片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醋香附药对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及α-香附酮7种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分别为250 nm和286 nm,流速1.0 m L/min。结果 7种有效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6%、98.9%、101.2%、99.4%、100.3%、99.0%,RSD分别为1.7%、1.5%、1.3%、2.3%、2.2%、1.6%、2.1%;其余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川芎-醋香附药对中7种有效成分的同步测定,同时可为川芎-醋香附药对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中药药剂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活动,介绍了所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总结和归纳了双语教学内容,并对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后续的中药药剂学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栀子提取物黏膜渗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栀子提取物黏膜吸收的有关因素.方法:以离体蛙皮为模型进行体外黏膜渗透实验,研究渗透介质的渗透压和pH对栀子提取物指标成分栀子苷表观渗透系数P_(app)的影响,考察蛙皮对栀子瞢稳定性影响.结果:以生理盐水(pH 6.88)、纯水、1.8%NaCl溶液、生理盐水(pH 4.05)、生理盐水(pH 10.05)作为渗透介质,栀子苷蛙皮渗透Papp值分别为(0.53±0.01), (0.21±0.05), (0.44±0.12), (0.42±0.13), (0.26±0.03)cm·min~(-1),以生理盐水为渗透介质12h的累计渗透率可达(55.69±9.81)%,无明显时滞.在蛙皮作用下,栀子苷8h左右开始降解,降解速率常数K=1.999,半衰期为0.347 h.结论:栀子提取物黏膜渗透性良好,符合零级吸收过程,渗透压及pH对渗透影响显著,符合生理环境的等渗偏中性介质更有利于栀子苷的渗透吸收,蛙皮对栀子苷降解作用不影响黏膜渗透研究,离体蛙皮模型可较好研究栀子提取物的黏膜渗透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