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选糖肾宁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性、溶解性、吸湿性及吸湿后外观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种类,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辅料配合比例、用量、润湿剂浓度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提取物-糊精-甘露醇(4∶3∶3),加入75%乙醇制软材,干燥温度55℃。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平均值0.786,与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0.78)的偏差0.8%。制备的颗粒剂合格收率88.44%,溶化时间0.5 min,临界相对湿度约70%,休止角34.8度,堆密度0.49 g·m L-1。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糖肾宁颗粒具有合格率高、溶化性好、抗吸湿性强的特征,为该制剂的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双跨"品种同时具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身份,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且容易混淆的药品,充分认识和加强该类药品的风险管理非常必要。该文通过查阅分析双跨品种目录及文献,探讨相关法规,药品包装、标签与说明书及生产、流通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构成的潜在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控制"双跨"品种审批,完善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加强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管理,提高医患认识,构建并完善"双跨"品种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风险管理对于缓释/控释制剂的用药安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统计《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的缓释/控释制剂品种、规格、剂型和服用方法 ,并结合文献分析缓控/释制剂存在的风险,探讨造成此类制剂风险的原因,并为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建议。建议提高缓释/控释制剂注册审批的技术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及质量监测,发挥药师的药学服务作用,提高医生和患者对于缓释/控释制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醒脑静中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鼠鼻腔吸收特性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循环模型研究栀子提取物单用、与醒脑静中冰片、麝香分别配伍及醒脑静全方配伍后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在大鼠鼻腔的吸收。结果 栀子提取物中环烯醚萜苷类代表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大鼠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吸收。艾片、合成冰片及醒脑静全方配伍可促进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鼠鼻腔吸收,人工麝香无显著促进作用。在不同配伍条件下两种成分的鼻腔吸收系数相关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K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792 1 K栀子苷+0.236 7(r=0.976 0)。结论 醒脑静组方配伍可显著提高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鼻腔吸收,方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有相似的鼻腔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激光打孔的孔径与释放条件对自制益智方渗透泵片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处方量主药与辅料混合均匀,70%乙醇制粒、压片、包衣,衣膜增重7%,熟化,激光打孔器双面打孔,制备孔径为0.2、0.4、0.6、0.8、1.0mm激光打孔片剂。考察不同测定方法(转篮法、桨法)、不同孔径、不同转速、不同渗透压条件下释放度,并比较4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1、桅子苷)释放度,探索其释放规律。结果:转篮法测定该渗透泵片,释放度重复性较好;激光打孔孔径为0.2-0.6mm时,近恒速释放;在50r/min转速条件下,0.4mm孔径片中4种成分12h累积释放度均达到了85%以上;释药度随着释放介质渗透压的升高而减少;4种检测成分间释放度相似因子均大于50;0.4mm孔径,转篮法50r/min条件下,10h释放较符合零级释放方程y=9.1034t+4.5482(r=0.9915)。结论:转篮法适于测定益智渗透泵片的释放度,激光打孔孔径对释放度有一定影响,衣膜内外渗透压是片剂释放动力,4种有效成分释放度相似,该制剂的释放符合零级释放方程。  相似文献   
6.
醒脑静中各味药物及全方对栀子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醒脑静处方中艾片、麝香、郁金及合方后对栀子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方中不同配伍条件下栀子提取物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栀子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8 g·L~(-1)(含栀子苷0.311 g·L~(-1))时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0.055±0.006)h~(-1)(以栀子苷计);栀子提取物分别与艾片、郁金、麝香配伍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72±0.010),(0.060±0.001),(0.066±0.008)h~(-1),合方后吸收速率常数为(0.076±0.011)h~(-1).经统计学分析,单味栀子组与配伍艾片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与配伍郁金和配伍麝香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复方组的吸收速率常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配伍艾片及复方给药时可以显著促进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7.
三七总皂苷油水分分配系数及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测定三七总皂苷(PNS)3种主要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Rb1的油水分配系数及其肠吸收情况。方法: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3种主要有效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3种主要有效成分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g1(Rg1)和Rb1(Rb1)的油水分配系数P分别为1.081 4,6.310 4,0.2743;logP分别为0.034 0,0.800 1,-0.561 8;PNS质量浓度0.2 g.L-1组R1,Rg1和Rb1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135±0.006),(0.144±0.015),(0.238±0.013)h-1;0.5 g.L-1组R1,Rg1和Rb1的Ka分别为(0.110±0.002),(0.110±0.006),(0.140±0.008)h-1,1 g.L-1组R1,Rg1和Rb1的Ka分别为(0.095±0.016),(0.099±0.011),(0.137±0.012)h-1,统计结果显示,0.2 g.L-1组Ka与0.5,1 g.L-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0.5 g.L-1与1 g.L-1Ka无显著差异;Rb1Ka与R1,Rg1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R1的Ka分别为(0.030±0.006),(0.033±0.004),(0.033±0.007)h-1,Rg1的Ka分别为(0.032±0.006),(0.044±0.012),(0.044±0.011)h-1,Rb1的Ka分别为(0.042±0.007),(0.065±0.007),(0.044±0.014)h-1,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肠段K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经典理论,R1,Rg1和Rb1均不易吸收;PNS中3种成分Ka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0.2 g.L-1组Ka高于0.5,1 g.L-1组,Rb1的Ka高于R1和Rg1,PNS吸收除被动扩散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吸收机制;PNS在大鼠小肠各个肠段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九味防瘟散中麝香酮含量测定方法,以麝香酮为指标研究该制剂的稳定性.方法:以HPLC-MS法测定麝香酮的含量;研究九味防瘟散在不同温度和包装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麝香酮浓度在0.2~2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实验要求.稳定性方面,去外包装组麝香酮损失速率>包装组,35℃时麝香酮损失速率>4℃,密闭包装组麝香酮损失速率>密封包装组.结论:HPLC-MS法测定九味防瘟散中的麝香酮含量灵敏、快捷、简便、准确.九味防瘟散须在冷处密封条件下保存.  相似文献   
9.
对长叶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TLC和反相制备HPLC分离技术,从长叶缬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11个黄酮类化合物:6,8-二甲基芹菜素(1),6-甲基芹菜素(2),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芫花素(4),金合欢素(5),芹菜素(6),槲皮素(7),麦黄酮(8),杜鹃素(9),异野樱素(10),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1); 2个单萜类化合物:(-)-bornyl ferulate(12)和(-)-bornyl caffeate(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9~13为首次该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成分的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与适宜的配伍比例,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芍药甘草汤SG11(白芍-炙甘草1:1)、SG31(白芍-炙甘草3:1)、白芍水煎液S及炙甘草水煎液(G)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离体、在体肠吸收情况,并进行比较。以HPLC测定上述供试品以及肠囊吸收样品、肠灌流样品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甘草苷(liquiritin,LQ)、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 single ammonium salt,GL)的浓度,并计算肠吸收量及吸收参数。发现在外翻肠囊模型中,3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均为空肠,且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单煎(P<0.05),与SG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中,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各单煎液,SG11中PF,GL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SG31,LQ,各参数无差异。说明白芍炙甘草配伍有助于PF,LQ和GL的肠吸收,SG11较SG31各指标成分的吸收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