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认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波  罗云坚 《新中医》2007,39(5):103-104
通过对古籍文献有关肠风下血的认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古代辨证针对性强,在总的治则治法、久病不愈的治疗、预防复发、治疗用药禁忌、剂型、服法、饮食宜忌特点等方面对现代治疗均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2.
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  张北平  罗云坚 《新中医》2005,37(10):22-23
目的:观察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给予肠炎清胶囊(由大黄、牡丹皮、黄连、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木香、乌药、黄芪等组成)治疗;B组在服用肠炎清胶囊的同时予天灸膏敷贴穴位治疗;C组给予固肠止泻丸治疗。3组均以治疗6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A、B、C3组分别为73.33%、86.67%、53.33%,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腹痛、腹泻、腹胀的改善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肠镜疗效总有效率A、B、C3组分别为67.67%、80.00%、46.67%,A、B组与C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炎清口服配合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MNNG配合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建立CAG脾虚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PCNA及CyclinE表达阳性细胞数。结果:模型对照组胃黏膜细胞增殖阳性数及CyclinE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胃痞消预防组及高、中、低剂量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防治CAG的作用机理与其通过下调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调控蛋白CyclinE的表达,从而下调异常的黏膜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4.
<正>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命名方剂约有20余首,可见于《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幼幼集成》、《喉科种福》等古籍中,大多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所以,张景岳说:"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  相似文献   
25.
肠炎清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云坚  刘丰 《新中医》1997,29(11):21-22
应用自拟肠炎肖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认为本病病理关键在于脾胃,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气滞、湿热、血瘀。治疗上健脾益气与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并施可以提高疗效。并认为本方有预防癌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四诊动态分布特点初步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四诊动态分布特点.方法动态收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中医四诊资料,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早期多兼有卫表证,及夹湿表现;中期以热盛、湿阻、并可出现耗气伤正表现;恢复期则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正虚夹湿夹瘀为主要特点.结论该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该病的中医四诊指标反映该病证候及病机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27.
目的重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认识的理论模型。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文献研究设计方案,基本研究过程为明确文献研究对象、抽取文献样本、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内容分析工具、中医辨治认识的内容分析、定性与定量统计处理、解释比较、构建理论模型。结果目标文献242篇,分析了整体和局部治疗的中医辨病、辨证规律,初步重构了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框架。结论中医辨治有辨病、辨证、辨症之分,可以实现相对的规范统一,内容分析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8.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病毒性感冒、麻疹及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概况,认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机理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抑杀病毒,其疗效是肯定的;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医疗或生物技术,从多靶点、多环节、多层面上研究其防治机理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构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RI)患者中医症状统计模型,为中医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自拟临床观察表收集急诊SARS与ARI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46个中医四诊指标中,有19个中医四诊指标SARS与ARI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建立logistic回归统计模型,模型引入了8个症状学指标:鼻塞、流涕、咽痛、身酸痛、胸痛、乏力、便溏、脉滑。模型诊断符合率为94.3%。结论:将中医症状学指标建立统计模型,对临床区别SARS与ARI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为临床从症状学指标诊断SARS与AR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调肠消炎片配合肠涤清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调肠消炎片加肠涤清灌肠组(简称内外合治组)和结肠炎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二者比例为1:1。内外合治组在服用调肠消炎片(每日3次,每次4片)的同时予肠涤清液灌肠,每次10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对照组予结肠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以6周为一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内外合治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45%,两者比较P<0.05;在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症状改善方面,内外合治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7%,89.01%、79.2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2.01%、25. 23%、39.00%;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肠镜下观察内外合治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2%,45.6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内外合治组的患者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调肠消炎片配合肠涤清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