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目的  探究小檗碱通过自噬依赖性凋亡发挥抗结直肠功效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HCT116细胞和移植瘤模型小鼠进行小檗碱抗肿瘤药效和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外研究中, 通过利用CCK8实验评价小檗碱对结直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使用细胞克隆实验评价小檗碱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同时借助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法对小檗碱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用进行研究。透射电镜和mCherry-GFP-LC3B腺病毒转染细胞用于检测细胞内自噬流变化。通过对小鼠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 评价小檗碱体内抗结直肠癌作用。  结果  体外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活力, 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提高细胞内LC3B水平。使用自噬抑制剂3-MA、CQ和BafA1进行干预, 自噬抑制剂能够促进HCT116细胞生长, 抵消小檗碱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增强小檗碱上调HCT116细胞中LC3B水平的作用, 同时Z-VAD-FMK或ATG siRNA能够废除小檗碱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体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能够降低肿瘤体积和重量, 引起肿瘤组织发生凋亡。进一步的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显著抑制p-mTOR表达, 同时显著上调ATG5、ATG7、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8表达。  结论  小檗碱能够通过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 促进其发生caspase依赖性凋亡, 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对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MGC-803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GA对MGC-80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没食子酸对PI3K/AKT通路相关因子(PI3K、p-PI3K、AKT、p-AKT)及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表明6.250~50.000μmol·L~(-1)GA可抑制MGC-803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Transwell小室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经GA处理后MGC-803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处理后的MGC-803细胞p-PI3K、p-AKT、MMP2、MMP9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加入PI3K抑制剂后,可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没食子酸可有效抑制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与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3.
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学理论家。他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从整体上对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一个以科学方法论为思想基础、以“最优化”为核心内容、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努力方向的新教学论思想体系,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至今,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对含溴结构域蛋白4(Brd4)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缺氧培养箱或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给予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1)干预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1)检测仙连解毒方(1.25、2.5、5 g·L-1)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凋亡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d4及其下游蛋白如c-核蛋白类基因(c-Myc)、六亚甲基双乙酰胺诱导蛋白1(HEXIM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仙连解毒方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1)组均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活力(P<0.05,P<0.01),且缺氧培养下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常氧培养组。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1)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增多(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1)组细胞克隆数减少,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1)组细胞内Brd4、c-Myc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EXIM1表达升高(P<0.05,P<0.01);磷酸化(p)-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5,P<0.01)。结论 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可抑制Brd4调控的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5.
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探讨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铲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在用黄体酮注射液攻击雌性小鼠同时,灌服克斑胶囊,1个月后检测皮肤,肝脏组织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消长情况,结果:能降低酷氨酸,MDA,微量元素锌,铜含量,升高SOD含量,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克斑胶囊通过降低实验小鼠皮肤,肝脏酷氨酸及锌,铜含量,调节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紊乱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为阐明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建立干酵母血热血瘀大鼠模型,以体温、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为指标,评价凉血通瘀方及系统溶剂提取部位凉血活血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凉血通瘀方提取物、挥发油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给药组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体温升高(P<0.01),不同程度的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1或P<0.05),初步确定挥发油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该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采用GC-MS分析凉血通瘀方挥发油部位,用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鉴别得到70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54%,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丹皮酚、α-细辛醚和菖蒲酮等;采用HPLC-MS技术及对照品比对分析凉血通瘀方正丁醇部位成分,推断出42个化合物,主要为芍药苷类、鞣质类和环烯醚萜苷类等。该研究明确了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凉血通瘀方的凉血活血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消癌解毒方是治疗癌症的临床有效复方,它是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癌毒学说指导下形成的。当前对于该方的研究主要围绕全方的药效活性,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复方的化学组成概况,进一步探讨复方的药效机制,指导分析分离组方的效应物质基础,文章将各组分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概述,同时基于复方中不同药对的功效,对组分药的药效活性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治疗过敏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5例过敏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智恢复、血压、呼吸频率、心率恢复正常以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基于当前中医防治肿瘤有关现状,周仲瑛教授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论点:慎用攻伐,邪衰正耗;解毒攻毒,主次有别;精准治疗,重视个体;多法综合,减毒增效;改恶从善,逆转病变;后续治疗,杜其复发;心身调护,增加信心;饮食宜忌,因人而异。以期进一步为中医肿瘤临床辨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0.
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而且与肿瘤微环境关系密切。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新策略已转变为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阻断癌变的发生和发展。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其长期临床实践提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研究认为癌毒病机理论与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密切相关,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诠释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运用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中医药抗肿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