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不同栓塞剂开展院前急救不同类型血管损伤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制造不同类型血管损伤动物模型,应用不同栓塞剂,包括明胶海绵、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弹簧圈,进行介入救治手术实验,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影像清晰度及设备可操控性,探讨其救治效果。结果共对10只实验动物分别应用明胶海绵、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实施损伤血管介入栓塞手术,成功10例,成功率100%,死亡0例。手术过程中数字化减影(DSA)成像性能及设备可操作性良好,可有效保障介入诊治顺利进行。结论灾难现场或战场一线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恰当选择不同栓塞剂介入救治不同类型血管损伤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函数,用猕猴跟骨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方法:测量太行山猕猴跟骨标本31例(雌19,雄12)的14项变量.运用SPSS13 0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成年猕猴跟骨的性差明显,14项变量中有9项变量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模型法和逐步法判别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正确判别率的范围是90 3%~100 0%.结论:用跟骨某些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可以有效鉴定猕猴的性别,比较结果表明灵长类(猕猴)和人类性别判别函数具有一定种群特异性.  相似文献   
33.
gax基因是一个主要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的同源盒基因,能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望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 (AT2R)基因可调控表达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达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2 (CDK2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以及 p2 1的影响 ,旨在探讨AT2R基因在VSMC上条件表达在再狭窄防治中的潜在意义。方法 本研究通过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 ,建立四环素类似物Doxycycline可调控表达AT2 R基因的双重稳定VSMC细胞系。应用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观察该双重稳定表达AT2R的VSMC细胞系中CDK2、PCNA及 p2 1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采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其Ⅰ型、Ⅱ型其受体拮抗剂干预上述细胞 ,观测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 ①加入Doxycycline前转染组低水平表达CDK2、PCNA ;AngⅡ 10 - 7mol/L干预VSMC后CDK2、PCNA表达显著增加 (P <0 .0 1) ;在AngⅡ 10 - 7mol/L干预的同时加入Doxycycline后 ,CDK2、PCNA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 (P <0 .0 1) ,但仍高于基础水平 (P <0 .0 1) ;ATIR拮抗剂CV 11974可进一步下调CDK2、PCNA的表达 ;AT2R拮抗剂PD12 3319干预组CDK2、PCNA强表达 (与AngⅡ组比较 ,P >0 .0 5 )。②加入Doxycy cline前转染组 p2 1表达处于高水平 ;AngⅡ 10 - 7mol/L干预VSMC后 p2 1表达显著降低 (P <0 .0 1) ;在AngⅡ 10 - 7mol/L干预的同时加入Doxycycline后 ,p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桥(MB)近端并发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与单纯MB患者作对照比较,探讨MB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易患因素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病例组选择MB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狭窄(≥70%)患者92例,均为冠脉血管前降支(LAD)病变,对照组选择同期入院有临床症状的单纯前降支MB患者100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58±11)岁vs.(52±10)岁]、收缩压[(158±10)mm Hg vs.(146±10)mm Hg)]和高脂血症比例(36%vs.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5.9±1.8)mmol/L vs.(4.7±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4.3±1.4)mmol/L vs.(3.0±1.1)mmol/L]均有显著差异。冠状动脉注入硝酸甘油后病例组MB收缩期压缩程度[(74±10)%vs.(67±9)%]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平均MB血管长度[(27±12)mm vs.(26±10)mm]、MB血管直径[(3.1±1.1)mm vs.(3.2±0.9)mm]和MB近端距离前降支口部距离[(51±10)mm vs.(48±11)mm]没有显著差异。结论:MB近端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3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10 225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及现状,为进一步提高PCI水平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8月至200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0225例PCI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17762处靶病变临床和造影基线分布特征、PCI策略及围术期结果。结果患者年龄22~92岁,平均59.9岁。合并糖尿病2057例(2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647例(84.6%),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1428例(14.0%),心源性休克477例(4.7%),多支病变6701例(65.5%),左主干病变483例(4.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795例(17.2%)。总的病例成功率为98.5%,病变成功率98.3%,其中左主干病变成功率99.6%,CTO病变成功率90.5%。支架置入占总病例数的89.8%,人均置入支架1.45枚。AMI急诊PCI患者住院病死率4.4%(63/1428),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病死率19.7%(42/213)。围术期总病死率1.1%(113/10225),其中术中心源性死亡2例(0.02%),术后心源性死亡80例(0.8%)。围术期急诊冠状动脉搭桥2例(0.02%),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58例(0.57%),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127例(占AMI急诊PCI总数的8.9%),总的围术期重要并发症发生率3.6%,其中与PCI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0.48%。存活出院者心绞痛缓解率98.6%。结论在技术成熟的心内科,PCI适应证范围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对于AMI、心源性休克、左主干病变等高危患者,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外周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peripheral intervention,PPI)联合应用的策略、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接受联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住院患者141例,根据患者临床和病变严重程度及耐受程度同次或分次完成PCI和PPI。术前、术后常规用抗血小板药、控制糖尿病药、抗高血压药并常规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结果141例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病变90例(占63.8%);共对225支靶冠状动脉的264处靶病变行PCI,冠状动脉靶病变狭窄88%±11%,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89枚,每例1~4枚。PCI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率98.6%(139/141,仅2例术后有轻微心绞痛)。合并2~3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靶病变45例(占31.9%),外周动脉靶病变狭窄85%±10%。PPI共治疗靶血管189支,共植入189枚外周动脉支架,每例1~2枚。54例与PCI同台完成PPI(占38.3%),PPI即刻成功率为100%,外周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存在的相关缺血临床表现完全缓解。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8%(4/141,PCI术中冠状动脉螺旋撕裂1例、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肾周围血肿1例,均处理成功);术后一过性肾功能改变3例,经治疗恢复正常。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结论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其病变以多支、多处居多,提示其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性和不良的预后,单行PCI或PPI不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联合行PCI和PPI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CI和PPI可同次或分次完成,但首次介入治疗应完成主要罪犯冠状动脉的PCI,以保证患者安全并提高对PPI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9.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很常见。 该研究目的在于比较静脉内应用艾司洛尔和地尔硫(艹卓)对开胸心脏术后AF/AFL复律的有效性和药品费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至2005.05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接受成功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 946例,按术后是否服用西洛他唑分为三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n=1 032)和两联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n=1 914),比较其临床及造影基线特征以及30天和1年的临床结果.结果:三联组高血压病(60.4%比55.7%)、长病变(28.8%比25.8%)及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两联组(11.7%比9.5%,P均<0.05).三联组30天死亡率(0.1%比0.8%)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1.5%比2.8%,平均<0.05)显著低于两联组.三联组1年MACCE显著低于两联组(8.4%比10.9%,P<0.05).两组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率无差别,但三联组心性死亡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两联组(1.6%比2.9%,4.9%6.6%,P均<0.05).多变量分析表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1年MACCE风险(风险比:0.677,95%可信区间:0.525~0.871,P=0.002).两组出血事件及其它药物相关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望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及长期MACCE发生率,但还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