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安徽省不同产区和不同栽培品种银杏叶总内酯的含量。方法:采集安徽省6个产区不同品种银杏叶,分别测定其中总内酯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区不同栽培品种银杏叶总内酯的含量差别较大。结论:可为安徽不同地区合理栽培银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著名观赏花卉,有"花王"之称,主要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各种栽培品种。牡丹皮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目前,药用丹皮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皮",其种质为凤丹P.ostii。但是历版药典均规定药材牡丹皮来源于牡丹P.suffruticosa的干燥根皮。该文通过对观赏牡丹与药用牡丹的来源进行考证,表明观赏牡丹在历史上相继形成了西安、洛阳、彭城、亳州、菏泽等几个著名的栽培中心。而药用牡丹唐代以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宋代医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类群,而栽培的观赏牡丹不宜入药。历代本草记载药用牡丹的产区并没有这些观赏牡丹的栽培中心。实地调查表明,道地药材凤丹皮及重庆的垫江牡丹都是单瓣花,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因此,该文认为自古以来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是并行发展的2个不同种质。建议《中国药典》收载凤丹P.ostii和牡丹P.suffruticosa的单瓣类型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24.
山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均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唐朝以前,山药主要来源于薯蓣的野生品,宋代开始有栽培,但医家认为野生者质量优良,明清以后主要来源于栽培品.随种质的变化,山药在明清以后以河南怀庆的栽培薯蓣为道地.在河南怀庆地区,山药长期的栽培出现品种分化.历代中医药学家均认为山药应以“色白、根细、坚实”为佳.这与现今怀山药的农家栽培品种之一的铁棍山药品质相一致.因此,道地药材“怀山药”不是泛指古怀庆地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等地)种植的所有山药农家品种.怀山药的道地药材种质应该是符合中医药学家长期认可的特定农家品种——铁棍山药.  相似文献   
25.
我们参照Moller(1985)报导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检测抗体分泌细胞(APC)的滤过免疫空斑测定技术。设计了简单的滤板细胞培养装置,使该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首创了二甲苯透明滤膜方法显著提高了酶斑的清晰度,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此方法可以代替溶血空斑测定,并能测定分泌非固定补体性APC、同时检测大量样本、有简便  相似文献   
26.
目的:调查安徽省木通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木通生态分布特点,探讨合理利用方式。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文献研究。结果:安徽主要分布两种木通属植物;分布于皖东丘陵的五叶木通种群较大。结论:处于木通集中分布区域的皖东丘陵适宜开展五叶木通野生抚育。  相似文献   
27.
香蒲是中药蒲黄的原植物,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香蒲科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作中药蒲黄用。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蒲黄、香蒲同为上品药,其中载香蒲日:“味甘,平。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生南海池泽。”经考,《神农本草经》所裁香蒲并非蒲黄原植物“香蒲”,应为莎草科香附。  相似文献   
28.
木瓜为历代常用中药,其原植物与今蔷薇科植物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一致;棋楂为古代药用木瓜的混淆品,来源于Ch.sinensis(Thouin)Kochne;贴梗海棠在清代以前是观赏花卉,其原植物与今Ch.japonica(Thunb.)Lindl.相符。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在附图时混淆了木瓜的名称,日本学者以及我国部分学者先后受其影响,导致现今文献将“木瓜”作为Ch.sinensis(Thouin)Kochne的中文名,而将“贴梗海棠”作为Ch.speciosa(Sweet)Nakai的中文名的混乱现象。建议将Ch.speciosa(Sweet)Nakai中文名定为“木瓜”,将Ch.sinensis(Thouin)Koehne中文名定为“模楂”,将Ch.japonica(Thunb.)Lindl.的中文名定为“贴梗海棠”。  相似文献   
29.
药用黄精种质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始载于《名医别录》的黄精,包含有多种黄精属植物。南北朝时期黄精来源于黄精属植物中根状茎结节状类群。到了唐宋时期,黄精属植物中轮叶类群被推崇,其中又以黄精Polygonati sibiricum Delar.ex Redoute为胜,并形成了嵩山、茅山的道地产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清朝,互生叶类群开始逐渐与轮生叶类群并列,并成为黄精类药材的主流品种。到了民国时期,互生叶类群的多花黄精演变为药用黄精的主流,最终形成了现在两种类群兼有的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覆盆子药材中山柰酚的TLC鉴别和HPLC测定方法。方法:以硅胶G为固定相,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9:3:1)为展开剂,1%三氯化铝乙醇液为显色剂,建立覆盆子药材中山柰酚的TLC鉴别方法;以甲醇-0.4%磷酸(55:45)为流动相,大连依利特色谱柱,流速1mL·min^-1,在360nm处进行山柰酚的HPLC测定。结果:TLC能检测出山柰酚的特征斑点;山柰酚在HPLC进样0.0104-0.052Ixg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覆盆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