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背药材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材市场中最复杂的一部分.通过全国多个重点中药市场多年的调查走访,该文厘清了冷背药材的含义,解析了它历史沿革和源流,分析了它的特点,并对冷背药材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宁国市云梯乡的药用植物资源,对当地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实地考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深入基层访问药农.结果:当地植物资源丰富,保护意识薄弱,资源值得开发研究.结论:应在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科技协作与普及,促进当地医药事业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著名观赏花卉,有"花王"之称,主要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各种栽培品种。牡丹皮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目前,药用丹皮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皮",其种质为凤丹P.ostii。但是历版药典均规定药材牡丹皮来源于牡丹P.suffruticosa的干燥根皮。该文通过对观赏牡丹与药用牡丹的来源进行考证,表明观赏牡丹在历史上相继形成了西安、洛阳、彭城、亳州、菏泽等几个著名的栽培中心。而药用牡丹唐代以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宋代医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类群,而栽培的观赏牡丹不宜入药。历代本草记载药用牡丹的产区并没有这些观赏牡丹的栽培中心。实地调查表明,道地药材凤丹皮及重庆的垫江牡丹都是单瓣花,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因此,该文认为自古以来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是并行发展的2个不同种质。建议《中国药典》收载凤丹P.ostii和牡丹P.suffruticosa的单瓣类型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4.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安徽省不同产区和不同栽培品种银杏叶总内酯的含量。方法:采集安徽省6个产区不同品种银杏叶,分别测定其中总内酯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区不同栽培品种银杏叶总内酯的含量差别较大。结论:可为安徽不同地区合理栽培银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lum)由于长期栽种在某一特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并长期采用固定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差别,又因采收及加工方法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药用菊花的商品品种。全国著名的药用菊花的商品品种有白菊、滁菊、贡菊、杭菊等。而白菊中又以安徽毫县所产的毫菊为最佳。现将安徽产3个药用菊花的药材性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发现,中药掺伪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以造作为主,唐代始见伪充,明清以后掺伪现象泛滥.据统计,民国以前本草著作记载的掺伪品种达76味,主要集中在贵重药、动物药和人工制品.常用掺伪手法有造作、伪充2种方式.其中涉及造作的中药有11味,而以假乱真的伪充品种高达68味.掺伪现象泛滥,迫使藿香药用部位改变,盐附子、酒制当归和蜜炙黄芪等炮制品的出现均可能与之有关.中药掺伪的根本原因是医药分家,医不识药,而商家职业操守淡漠;另外,以药物产地论优劣而不仔细辨别真伪的做法亦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均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唐朝以前,山药主要来源于薯蓣的野生品,宋代开始有栽培,但医家认为野生者质量优良,明清以后主要来源于栽培品.随种质的变化,山药在明清以后以河南怀庆的栽培薯蓣为道地.在河南怀庆地区,山药长期的栽培出现品种分化.历代中医药学家均认为山药应以“色白、根细、坚实”为佳.这与现今怀山药的农家栽培品种之一的铁棍山药品质相一致.因此,道地药材“怀山药”不是泛指古怀庆地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等地)种植的所有山药农家品种.怀山药的道地药材种质应该是符合中医药学家长期认可的特定农家品种——铁棍山药.  相似文献   
9.
香蒲是中药蒲黄的原植物,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香蒲科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作中药蒲黄用。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蒲黄、香蒲同为上品药,其中载香蒲曰:"味甘,平。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生南海池泽。"经考,《神农本草经》所载香蒲并非蒲黄原植物"香蒲",应为莎草科香附。  相似文献   
10.
为澄清《神农本草经》蓬藁及古代覆盆子的原植物来源,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并结合植物特性进行考证。研究表明植物蓬蘽Rubus hirsutus Thunb.即《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来源,也是古代中药覆盆子的主要来源。作为本经药用来源,蓬蘽R.hirsutus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及可靠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