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胃粘膜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随访研究表明,其癌变率可达4.0%~19.0%〔1、2〕。虽然传统的形态分级为判断其癌变的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判定标准常带主观性,且癌变与异型程度常不完全一致〔2〕。本研究目的是通过McAbSC3A、ABC免疫组化法...  相似文献   
132.
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nucleolar orga nizer region-associated protein,AgNOR)颗粒数量的变化已被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研究。近年来,AgNOR大小的改变在研究细胞恶变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法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标本的  相似文献   
133.
评价判别模型诊断效果的ROC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ROC分析已成为评价诊断试验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ROC分析的基本思想,提出用ROC分析评价判别模型的优劣,给出了ROC曲线回归估计的方法,并且导估计ROC曲线下面各A及标准误SE(A)的公式。该法的优点是:1)结合灵敏度TP和特异度1-FP综合评价模型;2)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异常值对判别模型的影响,3)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判别标准。文中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4.
黄苔胃病患者胃粘膜凋亡基因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病患者黄苔与胃粘膜组织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黄苔胃病患者6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与63例白苔胃病患者进行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bcl-2、fas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结果:黄苔患者p53、fas表达均明显高于白苔患者(均P<0.05),而PCNA、bc1-2表达则与白苔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黄苔胃病患者伴有促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黄苔是胃内有活动性炎症的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5.
选择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62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其中癌变组及未癌变组各31例随访前、后的标本,采用DNA、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胃癌相关抗原(MG7Ag)等生物学标志进行定量图象分析,并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判别方法,探索各单项指标及其多项指标模糊判别对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概率预测的意义,建立判别模式及计算机软件。结果:DNA含量测定的均值、AgNOR测定的均数X均径、MG7Ag测定的灰度值等三个参数可分性测度值最大,用此三个最佳参数组合,建立了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概率模糊判别模式及计算软件系统。以癌变概率>0。5作为癌变的判别标准,进行样本的回代验证,结果胃粘膜异型增生随访癌变组与未癌变组预测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3.5%和90.3%。表明建立的判别模式具有预测价值,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7.
鼻胆管注入溶石中药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内镜介入配合鼻胆管注入中药溶石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的疗效。[方法]依据体外碎石结果,自拟溶石方,收集因无法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10例患者,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通过鼻胆管注入溶石中药20~50 ml,封闭鼻胆管末端1~2 h后恢复正常引流,2次/d,5~7 d后复查B超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结果]10例患者中1例结石完全溶解,复查B超胆总管结石消失;9例结石明显变小或裂解。ERCP除1例结石消失直接拔除鼻胆管外,9例复查ERCP检查发现结石均明显变小,其中2例铸形结石分散、裂解成多块。该9例直接行网篮取石均1次成功,胆总管结石全部取净。[结论]鼻胆管注入中药溶石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8.
化瘀通络汤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汤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对其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化瘀通络汤治疗UC的机制及UC的发病机制。[方法]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为化瘀通络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和醋酸复合法制作UC大鼠模型。各组连续治疗4周后,取外周血测血清P-选择素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P-选择素和sCD40L水平及肠黏膜损伤评分较正常对照组、化瘀通络组和SASP组显著升高(P〈0.05),而化瘀通络组与SAS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在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化瘀通络汤治疗UC有效,其机制可能在于对血小板活化的阻抑而间接对免疫炎症进行调解,也可能直接通过对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解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观察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及肠道嗜酸细胞炎性递质:嗜酸细胞主碱基阳离子蛋白(MBP)和CD3细胞表达的关系.探讨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制。[方法]指导298例脾虚泄泻患者做食物臼志,将症状与食物明显相关者(76例,25.5%)分为饮食调整组与对照组各38例.同时对其中9例患者十二指肠黏膜嗜酸细胞炎性递质;MBP和CD3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饮食调整组4周症状完全缓解率、明显缓解率(23.7%、65.8%)均优于对照组(2.6%、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其十二指肠黏膜MBP和CD3阳性细胞较对照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所致肠道免疫机制紊乱关系密切.饮食谰整有利于脾虚泄泻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分型与中医虚实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49例FC患者,采用下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通过检测肛门直肠动力,分析肛门静息压、用力排便时直肠压、肛门括约肌压及直肠-肛门括约肌压差,将便秘分型;并运用中医辨证理论进行中医虚实证分型.[结果]中医虚证便秘多为Ⅲ型排便障碍(P<0.01),实证便秘以I型排便障碍多见(P<0.01).[结论]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分型与中医虚实证型之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方法可以选择正确的中西医治疗手段,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