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目的 探讨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43例脑桥梗死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电刺激诱发BR的检测,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每位患者在BR检查当日和4周末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脑桥梗死组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健侧也显著延长(P<0.001).脑桥梗死组BR各波的异常率以R1最高,占81.4%,而R2和R2′的异常率分别为23.3%和25.6%.R1的异常率显著高于R2和R2′(P<0.001).双侧脑桥梗死(双侧均有病灶,每侧病灶直径均>3mm),导致BR各波均未引出.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3mm,主要引起R1潜伏期延长;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0.5~3mm,BR各波潜伏期均正常.R1波未引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ES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低于R1潜伏期延长组和R1潜伏期正常组(P<0.001);R1潜伏期正常组预后最好,4周末其E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1周内显著提高(P<0.01和0.001);R1潜伏期延长组次之.结论 脑桥梗死患者的BR异常以R1潜伏期延长为特征.脑桥的病灶主要引起R1异常,进一步提示R1的反射中枢位于脑桥.BR的异常类型可大致反映脑桥梗死病灶的范围,BR的R1异常可作为脑桥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评价的电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32.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1- 甲基-4- 苯基-1,2,3,6- 四氢吡 啶(MPTP)诱导帕金森模型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Ephrin B2、磷酸化c-Jun(p-c-Jun)表达的影 响,探索GDNF 治疗帕金森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84 只小鼠并采用MPTP 复制帕金森病模型,选取72 只 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模型组,每组36 只;另随机选取36 只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对实验 组小鼠右侧侧脑室注射GDNF,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 后比较3 组小鼠TH 神经元变 化、检测TH mRNA、Ephrin B2 和p-c-Jun 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实验组毁损侧神经元数、神经纤 维密度少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神经元数高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TH mRNA 表达水平低于对 照组和实验组(P <0.05)。模型组小鼠Ephrin B2、p-c-Jun 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P <0.05)。 结论 GDNF 能够提高MPTP 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TH 表达,降低Ephrin B2 和p-c-Jun 蛋白表达, 进而对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提示GNDF 可能在治疗人帕金森病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33.
目的了解贵阳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规律,寻找防治措施.方法用贵阳市2002年~2004年3年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死因分类,用ICD-10进行统一编码,并采用Epinfo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循环系统疾病,调查中对循环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按不同年龄分为<45(n=51)、45~59(n=196)、60~74(n=632)、>75(n=694)年龄段.结果循环系统疾病年平均死亡数占年平均总死亡数的28.64%.在各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中,以脑血管病年平均粗死亡率最高,占循环系统疾病年平均总死亡数的65.09%.男性死于循环系统疾病年平均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在家中死亡的占73.49%.未就诊占30.83%.结论循环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已成为贵阳市居民的首要死因,全社会必须重视这类慢性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434.
于华  李学 《北京中医药》2005,24(5):319-31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院2003-2004年住院及门诊患者.治疗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 55岁;病程7天~32例,14天~8例,21天~5例.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 42~72岁,平均年龄54岁.全部病例均有慢性胰腺炎后的不同程度的腹痛及多次发作史.  相似文献   
435.
李学  王泽帅  马建军 《临床荟萃》2010,25(14):1197-1200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患者临床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的特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临床诊断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SCA)的9个家系55例患者SCA3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并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结果 检出2个家系(10例患者)为SCA3,阳性率17.1%,测序证实其异常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目在70~79次之间,平均重复数(74.2±3.8)次.测序发现SCA3基因在重复起始序列的第3、4、6拷贝位置出现变异,CAG分别由CAA、AAG和CAA替代.SCA3基因中在重复起始序列的第3、4、6拷贝位置出现变异,CAG分别由CAA、AAG和CAA替代.结论 CAG重复数检测是确定患者基因突变的重要证据;CA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是SCA3患者基因突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6.
目的 观察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探讨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纳美芬0.4~0.6 mg/d,静脉滴注,1次/d,共14d.比...  相似文献   
437.
目的 了解贵阳市禽类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探讨贵阳市禽流感防控措施。方法 (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贵阳市禽类规模养殖场、散养集中地区、蛋禽批发市场、城乡活禽交易市场等4类禽类环境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核酸(A型、H5、H7、H9亚型)。(2)采用卡方检验对环境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35份外环境样本的FluA阳性率为16.32%,FluA在各个季度、样本来源、样本类型、流通环节的禽类相关外环境中均有检出,不同年度、不同季度、不同地区、不同样本来源、不同样本类型、不同流通环节的Flu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同一份样本中,存在FluA不同亚型混合污染的情况。结论 贵阳市禽类相关环境普遍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蛋禽批发市场、活禽市场是禽流感病毒持续存在的高风险区域,是禽流感传播的关键环境,应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438.
退黄降酶冲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井文贵  李学  石靓  田双彦 《武警医学》2006,17(6):458-458
退黄降酶冲剂是在我院应用多年的治疗肝炎、肝硬化、酒精肝等引起的黄疸和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黄疸汤剂的基础上采取现代化提取工艺精制而成,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39.
李学战 《中原医刊》2005,32(24):14-15
目的 总结近年来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经验及教训。方法 选择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52例,其中45例来诊时即刻洗胃,7例重度中毒先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然后洗胃、药物导泻,并均尽快应用了解毒药,且对并发症进行积极抢救结果治愈48例,占90.4%,死亡5例,占9.6%,后遗症3例,结论 阿托品应早期、足量、反复应用,持续和快速阿托品化,在12h内给予足量的阿托品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阿托品化越早越好,维持阿托品化应持续到疗程完毕,再逐渐减停;对中毒症状反跳,重新阿托品化剂量宜大,方能有效;对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长用至5d左右,避免反复过量使用;对死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中毒的措施。  相似文献   
440.
在对87例患者实施颈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吗啡可增强颈丛神经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