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探讨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门诊诊治的68例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7例,女31例。单节段32例,两节段22例,三节段14例。患者均有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根据有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将其分为两组,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0例患者为A组,有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8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以及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整体活动范围、节段不稳发生率、C2~C7 Cobb角、脊髓受压方向及脊髓高信号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A组为90.3%,B组为83.6%(P<0.05);平均颈椎整体活动范围A组为47.5°,B组为44.1°(P>0.05);颈椎节段不稳发生率,A组为23.3%,B组为65.8%(P<0.05);平均C2~C7 Cobb 角A组为14.1°,B组为14.1°(P>0.05);脊髓受压方向,A组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11例,B组中央型17例,旁中央型21例(P>0.05);颈椎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发生率,A组为13.3%,B组为86.9%(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颈椎节段不稳和脊髓高信号是导致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而颈椎管比率较大是一种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脊髓受压方向、颈椎整体曲度和活动范围对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后路采用改良野蛋壳冶技术治疗硬化性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6月收治硬化性胸椎间盘突出症 22例.男 13例.女 9例;年龄 33~69岁.平均49.5岁;病程 3~18个月.平均 9.5个月。病变位于 T8-9 4例.T9-10 9例.T10-11 7例.T11-12 2例。 2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CT及MR检查.中央型突出 16例.旁中央型突出 6例。所有患者采用经后路改良野蛋壳冶技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11分法)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 180~300 min.平均 210 min;出血量 600~1200 ml.平均 860 ml。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发生硬膜撕裂2例,均在术中予以修补;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下肢神经症状加重.血肿清除后肌力逐渐恢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54个月.平均 27.5个月。 JOA评分从术前(3.36±1.79)分提高到术后 12个月(7.45±2.99)分.术后 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2.P< 0.01).改善率为 58.3%±30.7%.良好 14例.一般 6例.未改善 2例。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野蛋壳冶技术可从后方完成对胸脊髓前、后方的减压.能有效地避免术中对脊髓的干扰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MRI信号强度比值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量化脊髓MRI信号强度的方法来探讨高信号对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00年 2月至 2008年 2月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且随访 2年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5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 1.5T MR扫描.如果患者 T2加权像存在信号强度增加的区 II 则测量此区 II 信号强度值.同时于 T1加权像测量与 T2加权像高信号区 II 处于相同节段的脊髓信号强度值.两者测量所取面积相近,操作均于 MR工作台进行。T2加权像信号强度值与 T1加权像信号强度值的比值作为研究的 T2/T1比值。无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归为无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以 T2/T1比值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 T2/T1比值组和高 T2/T1比值组。结果 无高信号组 20例;其他 37例均有T2加权像高信号(T2/T1比值范围为 1.28~2.80.中位数为 1.65),分为低 T2/T1比值组 19例(1.28≤T2/T1≤1.63)和高 T2/T1比值组 18例(1.67≤T2/T1≤2.80)。经方差分析三组在年龄、病程、术前 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等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T1比值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与术前、术后 JOA评分及改善率呈负相关。结论 有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其术前病情较重.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并且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T2加权像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程度与脊髓内高信号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胸椎管狭窄程度,将MRI检查确诊的99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椎管残余率≥66.7%)34例,中度狭窄组(33.3%≤椎管残余率﹤66.7%)37例,重度狭窄组(椎管残余率﹤33.3%)28例,比较各组患者脊髓内高信号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结果在MRI T2加权像上,轻度狭窄组有9例(26%)出现脊髓高信号改变,中度狭窄组有18例(49%),重度狭窄组有19例(6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轻度狭窄组JOA评分为(7.7±2.8)分,中度狭窄组为(6.3±2.0)分,重度狭窄组为(5.8±2.2)分,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内具有高信号的患者JOA评分为(4.9±1.5)分,无高信号者JOA评分为(7.2±2.1)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胸椎退行性疾病导致胸椎管狭窄的患者,胸椎管狭窄越重,病程越长,越容易出现髓内高信号;同时,髓内高信号的出现预示着神经受损程度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同期手术或分期手术治疗的颈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颈腰综合征患者共127例,男79例,女48例,年龄46~74岁,平均61.7±8.6岁。依手术顺序不同进行分组研究,86例患者一期行颈椎手术(A组),28例一期行腰椎手术(B组),13例同期行颈腰椎手术(C组),分别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并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腰椎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评测指标对患者预后行随访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1.1±5.7个月。A组患者一期行颈椎手术后,33例未行二期手术(A1组),53例行二期腰椎手术(A2组),再手术率61.63%,平均间隔5.32±2.10个月;B组患者一期行腰椎手术后,3例未行二期手术(B1组),25例行二期颈椎手术(B2组),再手术率89.29%,平均间隔3.84±1.75个月;二次手术率及间隔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颈椎NDI及腰椎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C组同期手术患者同A2、B2组患者进行比较,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6,P=0.255),但同期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P0.001),并发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结论:同期或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均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依据主要临床症状选择分期手术时,应优先重视颈椎病情治疗,一期解除颈脊髓压迫可以降低二次腰椎手术率;颈腰椎同期手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可减少住院时间,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33例青少年脊柱结核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15~21岁,平均18.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8个月。胸椎结核19例,胸腰段结核6例,腰椎结核8例,受累椎体均为2个。对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神经损害的恢复情况、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3年。1例术后伤口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2个月后愈合。其余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折断,术前、术后后凸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超过6个月的28例,均获得了骨性愈合。结论对青少年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远期疗效,并比较采用不同术式的远期结果.方法 1998年2月-2003年2月,共行95例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其中89例(93.7%)获随访并复习原始资料,76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男55例,女21例;年龄23~61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再次坐骨神经疼痛病史.复发时间8~130个月,平均69个月.位于L4、5节段48例,L5、S1间隙28例.再次手术分为3组,A组30例,单纯扩大开窗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术;B组24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C组22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A、B、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0.7±98.8)、(278.7±256.3)和(350.74±206.1)mL,手术时间分别为(65.94±22.8)、(111.64±24.3)和(127.34±26.7)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74±1.4)、(10.24±1.8)和(12.24±2.3)d,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获随访36~96个月,平均86个月;A组(87.6±27.0)个月,B组(84.5±19.8)个月,C组(83.6±13.5)个月.3组的年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临床结果 优良率80.3%,其中A组80.0%,B组79.2%C组81.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摄X线片示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发生率,A组1例(3.3%),B组19例(79.2%),C组无.B组发生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是必要的,单纯扩大开窗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初步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随访32例(男15例,女17例)36个节段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平均年龄43.6岁,对临床疗效及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术前JOA评分为(8.23±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6例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其发生率为18.75%。[结论]颈部轴性症状可发生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但症状较轻,其发病确切原因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即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41例患者(男23例,女18例);平均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平均随访31.5个月,评价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手术效果、放射学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植骨融合率97.56%,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24%.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