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报道1例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方法 对2008年3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36岁男性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后行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从文献中检索到14例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无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对15例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以发热和肺部多发结节就诊,经开胸肺活检病理证实为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虽经CHOP方案化疗,但病情不断加重,诊断20 d后死亡.总结以肺部及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主要见于老年人,年龄为36~79岁,中位年龄59岁;男11例,女4例;主要症状为气短(10/15)、发热(9/15)、咳嗽(5/15)、体重减轻(5/15)和乏力(2/15)等;肺功能检查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有肺动脉高压,8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条索状阴影和(或)多发结节影,部分结节呈楔形,位于胸膜下,常伴有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0例为B细胞性,3例为T细胞性,2例未区分细胞类型.有随访资料的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6例,均行CHOP方案化疗,4例存活,2例死于呼吸衰竭;3例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的预后均较差,经CHOP方案化疗的效果不佳,分别于诊断后20 d和3个月死亡.结论 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较为少见,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肺功能检查主要为弥散功能障碍,常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条索状阴影和(或)多发结节影,部分结节呈楔形,位于胸膜下,常伴有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纵隔肺门淋巴结无肿大.经支气管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74例,其中男81例,女193例,年龄(53±11)岁,根据诊断分为血清ANCA阳性肺间质病(ANCA-ILD)、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和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CTD-ILD/IPAF)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组,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血清学、肺功能、影像学、生存及复发方面的差异。结果274例患者中ANCA阳性38例(38/274,14%),发病年龄(59±10)岁,随访时间(52±31)个月,死亡7例(7/38,18%)。ANCA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CTD-ILD/IPAF[(52±10)岁]和IIP[(53±11)岁,H=19.29,P<0.001],血红蛋白[(129±21)mg/L]低于CTD-ILD/IPAF[(138±15)mg/L]和IIP[(140±19)mg/L,H=8.17,P=0.017],ESR[(46±35)mm/1 h]高于CTD-ILD/IPAF[(26±24)mm/1 h]和IIP[(19±22)mm/1 h,H=19.73,P<0.001],治疗后肺功能FVC改善率(31%)低于CTD-ILD/IPAF(59%)和IIP(39%,χ^2=11.74,P=0.003),胸部CT病变吸收率(61%)低于CTD-ILD/IPAF(82%)和IIP(67%,χ^2=9.23,P=0.010),病死率(18%)高于CTD-ILD/IPAF(6%)和IIP(12%,χ^2=7.16,P=0.028)。结论ANCA阳性患者与其他类型肺间质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3.
溶栓治疗是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危重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虽然荟萃分析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但在中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 由于出血风险的升高而未能降低死亡率。目前指南推荐在合并心搏骤停、梗阻性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最主要的风险在于增加出血发生率, 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其亦是限制溶栓治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溶栓药物, 疗效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一些减量溶栓研究获得了比较正面的结果, 但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规模加以验证。超声辅助导管溶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局部溶栓技术, 在某些特定患者中可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总结中国球孢子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球孢子菌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以“Coccidioidomycosis”联合“China”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以“球孢子菌病”联合“中国”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检索文献23篇,获得资料相对完整的中国粗球孢子菌感染患者32例。加上2016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患者1例,共33例。分析33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部位、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及接触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特征。 结果 33例患者中,7例(21.2%)发病前到过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区域,6例(18.2%)起病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24例(72.7%)呼吸系统受累,6例(18.2%)皮肤受累,3例骨骼受累,2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角膜及胃受累各1例;8例(24.2%)为多系统受累,其中3例死亡。14例表现为各类肺部结节,5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实变影及空洞各4例,胸腔积液3例,多发斑片影及团块影各2例。28例于受累组织病理中检出球孢子菌包囊,3例于脓液、渗出物或胸水涂片中检出球孢子菌包囊,4例于痰、脓液及组织培养后见球孢子菌菌丝及孢子,仅有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20例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13例全身或局部应用了两性霉素B,8例针对病灶进行手术切除,1例应用丙种球蛋白。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存在可造成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1例为婴儿;其余患者病情均在相应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 球孢子菌病及早诊断,合理用药,预后一般较好。多系统受累和免疫抑制是球孢子菌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足量、足疗程用药,警惕疾病急速进展最终导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5.
吸入性肺炎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日延长、反复住院、进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均是复杂多变的,给诊断和医疗照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近10年国内外老年吸入性肺炎住院患者的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吞咽评估及管理、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干预、动态随访等,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其中脊柱术后并发肺栓塞较为少见,临床上对其认识相对不足,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报告腰椎多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合并多发肺栓塞的患者1例,旨在对脊柱手术诱发血栓的原因、治疗、预防进行相应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7.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咳嗽、咳白痰半年于2005年4月11日以双肺阴影待查第2次入院。2004年7月患者无诱因开始出现咳嗽,咳白黏痰,时有低热(体温37.5℃),而且无明显规律(未监测体温),伴盗汗,无胸痛、咯血。予以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商品名:利复星)治疗5d症状无改善。8月4日X线胸片示:双肺多发片状影(图1)。8月9日胸部CT示:双肺多发片状密度增高影,左侧有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图2~7)。予以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图12004年8月4日X线胸部正位片显示双肺多发片状阴影丁醇、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患者2004年8月25日以肺多发片状…  相似文献   
78.
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因此可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序列推断出B细胞的来源及发展阶段,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黏膜相关性肺原发淋巴瘤及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雷清生  施举红 《华西医学》1994,9(4):385-388
肺泡蛋白沉着症1例报告并综合国内32例分析雷清生,施举红新石油局总医院呼吸科(334000)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alveolarproteinosis,PAP)较为少见,国内已见于文献者32例〔1~18〕,均系零星个案报道。现介绍1例并...  相似文献   
80.
本文报道1例65岁男性患者, 因滤泡性淋巴瘤接受奥妥珠单抗治疗联合化疗, 于第2程化疗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 影像学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 抗病毒治疗后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暂时转阴, 但此后反复阳性。第4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后出现活动后气短, 伴低氧血症, 乳酸脱氢酶及1, 3-β-D葡聚糖试验升高, 痰肺孢子菌核酸阳性。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持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 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给予康复期血浆输注、磺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出院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