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通过对50例发生化疗相关性腹泻患儿的护理评估,针对患儿的个体差异性,采用思密达、金双歧联合酸奶口服或灌肠的不同方法,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50例患儿在2~8天均全部痊愈,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无一例出现脱水症状,均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针对其中丰度明显改变的艾克曼菌ATCC BAA-835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TCC BAA-835,AKK)和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BU)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方法,通过体外孵育和体内动物实验考察补中益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模拟人体胃肠道代谢方法,将补中益气汤水煎剂与人工胃/肠液孵育后,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将粪便样品、24 h孵育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筛选AKK和BU特异性引物并建立其QPCR分析方法,检测补中益气汤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后AKK和BU菌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采用番泻叶灌胃塑造脾虚证小鼠模型并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考察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小鼠体内AKK和BU菌含量的影响。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健康人群和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补中益气汤对粪便孵育液中肠道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AKK和BU的QPCR定量检测方法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定量结果可靠。补中益气汤体外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其中AKK和BU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其对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中AKK和BU均具有一定影响。孵育24 h,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患者粪便样本中的AKK菌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脾虚证患者粪便中BU菌含量(P<0.01)并恢复至健康人的水平。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体内可显著增加脾虚证小鼠粪便样本中AKK菌含量(P<0.01)并降低BU菌含量(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可直接调节BU菌含量,降低BU菌含量可能是其治疗脾虚证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富马酸比索洛尔控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静息心率的效果。方法将8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控制心率,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及安慰剂。结果研究组心率总达标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能够显著控制患者的静息心率,以降低远期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调查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减免治疗期间自费承担的诊疗费用,为科学修订肺结核患者减免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人均GDP标准分层,将所有县区分发达与欠发达两类,从每个县的结核病定点医院抽取50例已经完成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开展抗结核诊疗费用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定点医院的结核门诊人均自费1 537元,其中检查费占25%,药品费占75%。43%的患者开展过CT检查,人均CT花费为307元。90%患者使用了保肝药物,人均保肝药花费696元;21%初治患者使用了非免费的二线药物。17%患者在DOTS治疗前曾住过院,平均住院24天,人均住院花费6 890元;11%患者在定点医院曾经住院,患者在定点医院的人均住院28天,人均住院花费5 311元。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费用与2005年相比有了明显下降,主要得益于抗结核减免政策的执行,但是也存在CT检查比例过高、绝大部分患者护肝药要自费、初治患者二线抗结核药物使用比例过高等现象,可能会导致初治疗肺结核患者中断治疗、增加耐药风险,加强初治肺结核患者规范化诊疗行为的监管、进一步优化政策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脑死亡器官捐献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解放军第181中心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完成的脑死亡器官捐献与移植案例。结果共完成脑死亡器官捐献26例,进而完成52例肾移植和8例肝移植,移植器官功能均良好。其中48例肾移植受者总存活率92.2%,移植肾总存活率83.7%。结论脑死亡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需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捐献者、受者、医疗机构的权责是否得到明确和保证。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比较上海市可单独收费医用耗材项目与国家2012版目录,探索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及其原因,为政府有效实施新版目录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新版目录为基础,描述分析其与上海目录之间的异同,并开展专家咨询。结果:国家和上海目录范围和编制的框架不同。国家和上海共有目录比例为67%,不同项目中有115项仅存在国家目录,20种仅上海有。新版目录耗材部分存在缺乏内涵界定、部分分类重叠等现象,上海目录库存在重复项目、内涵一次性耗材2及低值耗材。结论: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国家新版目录中的医用耗材部分,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或减少相关耗材内容。  相似文献   
78.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家庭医生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国内外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学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对社会资本与家庭医生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除了硬件设施与配套政策的支撑外,社会资本等软环境对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培育社会资本的途径,形成社区社会资本网络,推动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微生态学与中医学关系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脾虚证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之常见证型,研究证明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脾虚证本质和检验标准的探索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脾虚证检验标准化研究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