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 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 CI 79.94%~90.94%)和79.5%(95% 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 CI 82.45%~93.27%)和85.9%(95% 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 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1bp部分缺失(nt 1 748/1 747至nt 1 767)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真核载体,以进一步研究其对病毒复制与转录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化的、从CP上游顺序开始的、含完整转录单元的HBV基因克隆(P3.8I质粒)为工具,采用分子克隆、人工定点突变等技术构建估变重组载体。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提取细胞内DNA和RNA分别进行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初步鉴定和测序最终鉴定,突变重组载体构建成功;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提取细胞内DNA的Southern blot分析及细胞内RNA的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均提示各变异株较野生株的HBV DNA复制水平及前C/前基因组mRNA、前S/S 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HBV CP 20/21 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株的病毒复制及转录水平均较野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3.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琪  彭劼  侯金林 《广东医学》2008,29(7):1102-110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91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1例患者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分别占35.1%,18.8%,10.5%;给药途径以口服最常见(46.9%);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轻、中度肝损害多见(86.4%);患者年龄、ALT及AST峰值水平与预后无关;预后不良组TBIL、DBIL、PT峰值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ALB、PLT谷值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结论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血清HBsAg在抗病毒治疗时的下降特点及HBV基因型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广州南方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80例(阿德福韦组47例、派罗欣组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列血清进行HBsAg定量检测,PCR-RFLP方法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将基因A至D型的HBV复制质粒转染入Huh7细胞,添加干扰素-α2a并检测细胞内外HBsAg水平变化。结果阿德福韦或派罗欣均可降低血清HBsAg;12周时分别降至基线水平的59.8%和53.6%;治疗12至24周期间HBsAg下降不明显,下降速度仅为前12周的11.2%和9.2%。阿德福韦组HBV基因B型(n=20)和C型(n=24)患者的12周血清HBsAg下降无区别(分别为基线的39.4%和61.6%,P=0.092);派罗欣组HBV基因B型(n=16)和C型(n=12)患者的12周HBsAg下降至32.6%和54.7%(P=0.174)。细胞内或细胞培养上清HBsAg下降在基因A至D型间无区别。结论阿德福韦和派罗欣治疗都可以降低血清HBsAg水平;下降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12周,下降速度和HBV基因型(B/C)无关。  相似文献   
55.
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317例重型肝炎的临床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更合适的分型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病案,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慢性重型肝炎病例在重型肝炎中占83.9%。重型肝炎多发生于男性,占89.0%;多发生于20—60岁患者,占80.1%。重型肝炎各临床表型预后无性别差异,60岁以上年龄组的预后较其它年龄组差,但无统计学差异。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中,分别有5.6%和19.9%病例既无脑病亦无腹水,非脑病型预后明显优于脑病型。现行的腹水型、脑病型分型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将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分成脑病型和非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转归的再认识,可望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导致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其常见的临床现象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是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的评分项目之一,与脓毒症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血小板在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故进一步了解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子机制极其重要,这对脓毒症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7.
人感染海氏肠球菌较为罕见, 本研究报道1例海氏肠球菌致泌尿系感染病例。该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 以腰痛、发热、肾功能不全起病, 外周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出海氏肠球菌感染, 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分析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