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NBCA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其中9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28例中,15例为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者,13例为药物保守治疗后再出血者。28例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曲张静脉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组织黏合剂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NBCA和超液化碘化油的比例为1∶4~1∶8。对有较大的胃肾分流者,栓塞前经右股静脉、左肾静脉入路,放置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栓塞时球囊扩张阻塞分流道。所有患者栓塞前后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结果28例中,27例成功进行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完全性栓塞,其中8例较大胃肾分流者,栓塞时应用了阻塞球囊技术。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7±7.4)cmH2O上升至术后(38.7±4.4)cmH2O(P<0.05)。4例见少量栓塞剂进入末梢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无严重的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术后胃镜复查,均显示静脉曲张明显改善。14例患者术后CT增强复查,均显示栓塞的曲张静脉仍完全闭塞,其中3例可见静脉侧支形成。28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9.9±6.7)个月,再出血5例(17.9%)。结论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可行,止血效果肯定;但对有较大的胃肾分流者,逆行球囊阻塞分流道是必要的,可防止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定量研究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30例肝硬化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25例,女性5例。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测定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结果 栓塞后30例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3.90±8.09)cmH2O上升至术后(38.43±8.42)cmH2O(P<0.001)。脾静脉压力由术前(33.53±7.56)cmH2O上升至术后(36.87±7.87)cmH2O(P<0.001)。肠系膜上静脉压力由术前(33.13±7.16)cmH2O上升至术后(36.57±7.74)cmH2O(P<0.001)。术后1周12例患者门静脉灌注量由术前(0.7439±0.1627)ml·min-1·ml-1上升至术后(0.8830±0.1526)ml·min-1·ml-1(P<0.001),门静脉灌注指数由术前0.6129±0.0422上升至术后0.7202±0.0506(P<0.001)。结论 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后,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灌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现状及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老年患者该菌的感染提供诊断及用药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65岁(WHO关于老年人定义)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老年患者576例,采用CLSI 2014年版判断标准和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判定,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6例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住院时间长、高龄、基础疾病复杂、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过创伤性操作等。该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和血液,分别占39.76%、18.75%、16.84%;主要分布于ICU、呼吸内科病房、神经外科病房、介入病房,且明显多于其他病房。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最高,其敏感性明显高于不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对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坦比较敏感,耐药率仅为3.58%,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较高;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为94.44%;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在30%左右;另外,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唑喃钠、呋喃妥因、哌拉西林耐药率则均大于70%。结论老年患者易罹患院内感染,感染致病菌呈现多重耐药,且检出株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临床经验治疗来说,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已不适用于该菌所致感染的治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可作为仅次于碳青霉烯类用于控制该菌感染的第二选择,同时应加强药敏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以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和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见性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栓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穿刺口出血、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脑栓塞及过度灌注综合征等)进行原因分析和预见性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栓塞,突眼、血管杂音等症状缓解,其中1例术中出现球囊破裂予再栓塞,2例出现血管痉挛及时处理缓解,1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降压后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是CCF的有效治疗手段,充分做好术中各项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人接受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于1周内行胆道造影检查(cholangiography,CP).以CP结果为对照,分析多层CT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能力.CT对胆道系统的评价以动态增强门静脉晚期图像为基础,并结合胆道系统多平面重建进行分析.结果 CP证实肝外胆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狭窄23例,左、右肝管狭窄24例,肝内胆管狭窄27例.CT诊断肝外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3.3%、87.8%、87.5%、88.2%;诊断左、右肝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88.2%、85.4%、90.9%、78.9%;诊断肝内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92.7%、80.5%、95.2%、65.0%.CT发现4例肝内胆汁瘤及2例肝脓肿,而CP仅发现其中2例胆汁瘤,另4例因严重胆管狭窄和胆泥阻塞在CP上未能显影.CP证实3例吻合口胆漏,CT仅显示肝门区和腹腔积液,对漏口位置不能显示.CP证实3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或胆泥,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100.0%、78.1%、100.0%、47.6%.此外,CT检查正确诊断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病人的急性活动性胆道出血.结论 多层CT可作为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用检查方法,对诊断胆管狭窄、胆漏、胆管结石或胆泥以及肝实质病变、急性胆道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海绵窦瘘(dCCF)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例单侧自发性dCCF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2例合并同侧颈内静脉闭塞.经患侧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2例,经患侧岩下窦途径栓塞治疗4例.栓塞材料主要为可脱弹簧圈(2例),可脱弹簧圈+n-BCA胶(4例).结果 4例患者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消失,血管杂音即刻消除,突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多于1~3 d内恢复正常.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视力减退恢复稍慢,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1例右侧dCCF患者术后dCCF部分残留.行患侧间歇压迫颈动脉治疗1周后症状消除.另有1例右侧dCCF患者经同侧眼上静脉途径单纯采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1个月后再次出现同侧突眼、结膜水肿复发、加重,复查造影见dCCF复发,同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供血,再次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6例患者栓塞治疗后未出现有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dCCF是一种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使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胶可提高填塞海绵窦和闭塞瘘口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7.
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人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下降到(1.9±1.2)mmHg.术后随访9~482 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茸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 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致肝硬化的MRI诊断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为AIH所致肝硬化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并行MR T,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2例行肝穿刺活检,2例经1~2年随访,分析其MRI表现并与病理、肝功能分级对照.结果 (1)肝脏形态学改变:5例(Child B、C级)全肝萎缩.3例(Child C级)肝脏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形成,可见结节融合,横径最大约为53 mm,结节信号表现多样,但在DWI上均呈低信号,部分结节增强后可见强化,随访后强化信号消失.(2)继发门静脉高压改变:除1例(Child A级)无明显继发门静脉高压表现,余6例门静脉主干增粗、胃底及脾静脉延长迂曲.7例脾均增大,2例(Child C级)脾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伴有脾梗死.3例(Child C级)腹腔积液形成.(3)其他:1例(Child A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改变.肝穿刺病理结果符合AIH致肝硬化表现.结论 AIH致肝硬化的MRI表现特点为: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肝脏形态学及继发门静脉高压改变随之加重;全肝萎缩,肝左外叶及尾状叶的代偿性增大少见;肝硬化结节形态、信号改变多样,癌变罕见;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较少伴有淋巴结肿大.MRI可作为AIH致肝硬化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