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通过重组受体,观察丙泊酚对胎儿型乙酰胆碱受体和神经型α7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在HEK293细胞表达胎儿型或α7乙酰胆碱受体.应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0.1μmol/L-3mmol/L)丙泊酚对2种受体亚型的影响.结果:临床相关浓度丙泊酚对100μmol/L乙酰胆碱激发胎儿型和α7乙酰胆碱受体的电流均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丙泊酚对胎儿型或α7乙酰胆碱受体电流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浓度丙泊酚对胎儿型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大于对α7乙酰胆碱受体的抑制(P<0.05).结论:丙泊酚对γ-nAChR和a7-nAChR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丙泊酚的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2.
ATP不仅是一种贮能、供能物质,还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ATP门控的离子通道受体(P2X受体)广泛分布于 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有关的外周或中枢神经细胞中,它们与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及传递关系密切。本文就ATP介导的初级感觉 神经元激活及P2X受体在其中的作用、功能特性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及其混合应用对骨骼肌细胞膜上成人型乙酰胆碱受体(ε-nAChR)和胎儿型乙酰胆碱受体(γ-nAChR)的作用。方法先在HEK293细胞膜上,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表达ε-nAChR和γ-nAChR,再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比较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及其混合应用对ε-nAChR和γ-naAChR引起峰电流的影响。结果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均能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对ε-nAChR和γ-nAChR的激动作用。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抑制ε-nAChR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169.2±12.5和(8.3±2.7)μmol/L(P<0.01),抑制γ-nAChR的IC50分别为8.6±2.7和(55.0±10.4)μmol/L(P<0.05)。两药混合应用抑制ε-nAChR的IC50为(0.7±0.3)/μmol/L;抑制γ-nAChR的IC50为(36.3±14.2)μmol/L。结论罗库溴铵对γ-nAChR的抑制作用比对ε-nAChR的作用强,而维库溴铵的作用正相反;对于ε-nAChR罗库溴铵的效能低于维库溴铵,而对γ-nAChR作用则相反;两药混合后对ε-nAChR是协同作用,对γ-nAChR却是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拇内收肌和拇短屈肌用于肌松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加速度法监测比较拇内收肌(拇指)和拇短屈肌(拇趾)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20例.麻醉诱导以静注咪唑安定2mg、芬太尼0.10~0.15 mg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2.5~3.0μg/ml靶控输注.单次肌颤搐定标稳定后,静注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3~5μg/ml复合吸入50%氧化亚氮维持麻醉.应用两台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分别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神经.当拇指的TOFr恢复至25%时追加维库溴铵0.05 mg/kg,共加肌松药3次.结果 首量后起效时间及起效的滞时拇指明显快于拇趾[(92.6±19.4)s vs.(113.6±23.9)s,(25.7±7.2)s vs.(33.9±7.6)s](P<0.01);各次加药后,TOF中T1、T2、T4时出现的时间,拇指均短于拇趾(P<0.05或P<0.01).末次加药后,拇指的临床作用时间与拇趾相近[(47.9±13.2)min vs.(48.0±11.1)min];拇指的自发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拇趾[(48.6±10.0)min vs.(35.3±17.1)min](P<0.01).结论 与拇指比较,维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在拇趾开始出现迟,但恢复快于拇指.  相似文献   
105.
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窦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窦内皮常温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组):进腹后仅分离韧带但不阻断血流;对照组(C组):进腹后行部分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90min;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吸入1.5%(1MAC)异氟烷30min,停止吸入10min后行I/R;5-HD+Iso组:在吸入异氟烷前10min静脉注射5-羟葵酸(5-HD)10 mg/kg;二氮嗪组(Dia组):I/R前10min静脉注射二氮嗪5mg/kg;5-HD+Dia组:I/R前20min静脉注射5-HD 10mg/kg,10min后静脉注射二氮嗪5mg/kg。各组再灌注90min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和透明质酸(HA)的浓度;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ET)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与S组比较,C组血清ALT活性、HA浓度、肝组织ET含量和ICAM-1表达水平均升高,而肝组织NO含量降低(P<0.05)。(2)异氟烷和二氮嗪预处理能抑制I/R引起的血清ALT活性及HA浓度、肝组织ET含量及ICAM-1表达水平的升高和肝组织NO含量的降低(P<0.05)。(3)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提示Iso组和Dia组I/R所致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减轻。(4)5-HD可完全阻断二氮嗪预处理对肝窦内皮的保护作用,但只能部分阻断异氟烷预处理对肝窦内皮的保护作用。结论 1.5%异氟烷预处理30min可减轻大鼠肝窦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部分机制通过开放Mito-KATP。  相似文献   
106.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异丙酚对神经元的瞬间外向钾通道、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以探讨静脉麻醉药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瞬间外向、延迟整流两种钾离子通道的电流。研究异丙酚对这些通道电流幅度和通道动力学的作用。结果 异丙酚对上述通道电流均具有抑制作用,呈可逆性和浓度依赖性,并对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曲线有一定的影响。异丙酚对瞬间外向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作用的EC50分别为(71±18)和(37±18)μmol·-1,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2%±3%和32%±5%。结论 异丙酚对海马神经元上的瞬间外向钾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异丙酚对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可能与影响记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7.
抑制持续钠电流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是某些神经保护剂发挥缺血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1] 。低浓度利多卡因( 10 μmol/L)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钠通道阻滞有关[2 ,3 ] 。利多卡因对瞬时钠电流的有阻滞[4] ,但其难解释高浓度利多卡因为何没有脑保护作用[5,6] 。我们通过观察低浓度利多卡因对模拟缺血状态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缺血脑保护的机制。一、材料与方法实验选择出生10~14dSD大鼠,雌雄不限,断头取脑,通过急性酶分离法得到单个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模型的制作采用糖氧剥夺法。实验分7组(n =10 ) :缺…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比较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对骨骼肌细胞膜上成人型乙酰胆碱受体(ε-nACHR)和胚胎型乙酰胆碱受体(γ-nAChR)的作用。方法先在HEK 293细胞膜上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表达ε—nACHR和γ-nAChA,再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比较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与这两种受体作用引起峰电流的变化。结果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均能竞争性抑制ε-nACHR和γ-nAChR。抑制ε-hACHR两药的IC50依次为8.3±2.6和(2,4.2±10.5)μmol/L;抑制γ-nAChR的IC50依次为55.0±28.4和(183.2±39.2)μmol/L。结论 维库溴铵对ε—nACHR和γ-nAChR抑制作用强于阿曲库铵;γ-nAChR对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的敏感性均低于ε-nACHR。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对比丁丙诺啡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D组)和芬太尼组(F组)。分别在术后予0.003%丁丙诺啡或0.002%芬太尼PCIA。记录PCIA用药量和追加次数、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并观察循环、呼吸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PCIA各时点用药剂量均大于F组(P值均<0.01),术后48h F组PCIA追加次数显著多于D组(P<0.05)。两组均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术后8h及以后的各时间点F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D组(P值均<0.01)。两组Ramsay镇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各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丙诺啡应用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强而持久。  相似文献   
110.
1目的 探讨牛骨提取物血定安对血流动力学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2方法 测定 2 4例实施中、小手术患者静脉滴注血定安前后血流动力学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3结果 发现静脉滴注血定安后 1h,MAP、CVP明显升高 ,Hb、HR、HCT明显下降 ,2 d后即恢复正常 ,其它生化指标均无变化。纤维结合蛋白 (FN)在输注后 1h升至最高 ,第 2 d虽有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输注前 (P<0 .0 1)。4结论 血定安有明显的扩容作用 ,升压作用迅速有效 ,在体内维持时间短 ,同时对肝、肾及凝血功能无干扰。对患者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