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戟类有毒中药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了123首含有大戟、甘遂、芫花的方剂,通过研究其常用配伍及主治病症,发现三药在临床中最常配伍行气活血和泻下类中药,主治疾病以积聚和水饮两大类为主,三药与大枣同用时以治疗水饮类疾病为主;三药与甘草同用时可能对积聚类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在应用于临床时常外用.  相似文献   
92.
<正>四物汤乃治疗妇科疾病的著名方剂,有"妇科圣方"之誉。对于其功效,传统认为是"补血活血"[1],一般用于血虚证的治疗。关于四物汤的君药,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一种看法认为四物汤为补血为主的方剂,故以"地黄"为君,《伤寒绪论》即  相似文献   
93.
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8828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中药的"性"以平、温、寒为多;"味"以苦味最多,其次味甘、辛;"归经"以肝经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心、肾、胃等。辛温、酸甘平、苦寒、咸凉为联系较为紧密的性味组合;"凉肺"、"胃平"、"温脾"3种性归经联系较为紧密;"辛肺"、"甘脾"、"苦肝心"为联系较为紧密的味归经组合,而"酸肝"、"咸肾"亦存在某种联系。结论:性味配伍特点体现了汗、补、清、消四法在中药功效应用中的地位,性、味与归经的配伍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合,说明中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94.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乳香-没药水提液(汤液)理化性质与化学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汤液的理化参数(电导率、盐度、浊度、黏度、pH值);采用UPLC-MS/MS分析汤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汤液的理化参数与化学成分的柏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 汤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有量变化影响着汤液的浊度、黏度等理化参数;其中五环三萜酸酯类化合物与汤液的浊度呈显著正相关,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汤液的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为深入研究乳香-没药配伍协同增效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最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最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相似文献   
97.
从金·成无己于《伤寒明理论》中以君臣佐使研究张仲景方剂至今,为了把握中医方剂应用历史嬗变的轨迹,寻找中医方剂的配伍方法及组方思路,人们利用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或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尤其是近年来,以大量经方、成方或个人临床经验组方中蕴含的配伍规律为分析对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
方剂数据挖掘研究常用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亮  范欣生  王崇骏  尚尔鑫  赵凤英  张欢 《医学信息》2008,21(10):1734-1737
讨论3种方荆数据挖掘研究的常用方法,认为关联规则在方剂数据挖掘的研究中,其优势体现在提取核心药物及揭示配伍关系;而时应分析优势则在于能以直观形象的二维图展示方证的对应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聚类分析能够使大量数据根据其自身特点自动分类,便于理解研究  相似文献   
99.
通过分析和评价蒙古黄芪茎叶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过滤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蒙古黄芪茎叶中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串联(UPLC-TQ-MS)法对蒙古黄芪茎叶核苷类、氨基酸类、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对蒙古黄芪茎叶资源性成分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蒙古黄芪茎叶中粗蛋白、粗纤维、总多糖、还原糖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5.11%、30.33%、11.03 mg·g-1、31.90 mg·g-1;检测出6种核苷类成分、15种氨基酸类成分、22种黄酮类成分和1种皂苷类成分,平均总量分别为1.49 mg·g-1、6.00 mg·g-1、1.86 mg·g-1、35.67μg·g-1;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蒙古黄芪茎叶各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产蒙古黄芪茎叶质量较优。研究结果可为蒙古黄芪茎叶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王强雄  郭盛  李会伟  谢逸俊  尚尔鑫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3):4312-4320
目的 建立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茎叶U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多个批次蒙古黄芪茎叶样品进行比较分析,为蒙古黄芪茎叶资源的利用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0 nm,建立蒙古黄芪茎叶指纹图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同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批次蒙古黄芪茎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蒙古黄芪茎叶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5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中13个色谱峰,均为黄酮类成分;建立了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17批黄芪茎叶的相似度在0.933~0.987;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2大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蒙古黄芪茎叶品质评价方法,可为蒙古黄芪茎叶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