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llervorden-Spatz病(HS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有散发[1],是铁盐在苍白球、黑质沉积所引起的一种变性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受累,起始症状为姿势异常、肌张力增高、步行困难和不自主运动(多为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晚期则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和智能障碍,症状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62.
颅内电极长程记录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长程记录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时机以及方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颅内电极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电极类型、部位、电极植入方式以及并发症.结果 单纯硬膜下条状皮层电极植入87例,条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联合植入9例,栅状电极植入13例,条状电极和栅状电极联合植入3例.左侧26例,右侧32例,双侧54例,监测时间24-192 h.脑脊液漏15例,胃肠道反应9例,脑脓肿2例,硬膜外血肿1例,术中硬膜下少量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颅内电极长程记录是确定癫痫致痫灶重要的定位手段,可应用于无创评估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痫灶.  相似文献   
63.
64.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1].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将医学理论和一切有价值前沿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健康、诊治疾病的手段[2].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3]. 功能性神经外科(functional neurosurgery)是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是采用包括立体定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在内的各种技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使患者症状得以缓解、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紊乱所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65.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病程、病情相似的2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术后疗效.病例1:8岁发病,BFMDRS评分100,运动评分80,功能障碍评分20,DYT1基因突变阳性.病例2:18岁发病,BFMDRS评分98,运动评分71,功能障碍评分27,DYT1基因突变阴性.结果 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给予刺激治疗5个月时病例1的BFMDRS/运动评分/功能评分分别为38/32/6,病例2分别为66/44/22.病例1术后肌张力障碍症状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均优于病例2,且病例2术后功能障碍改善较差.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术后疗效主要与手术时机有很大关系,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66.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改变或紊乱所致的疾病.功能神经外科是应用各种手术和技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进行刺激、破坏或重建,实现新的系统平衡.以达到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之目的[1].功能神经外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神经外科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微透析-高效液相神经递质分析技术观察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偏侧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猴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internus,GPi)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PD的发病机制及DBS治疗P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功制备的偏侧PD模型猴4只,微透析方法收集未注药侧GPi的细胞外液以及注药侧STN高频电刺激(highfrequncy stimulation,HFS)过程中以及刺激前后同侧GPi的细胞外液,应用高效液相-荧光法分析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水平变化。结果 MPTP注药侧GPi细胞外液中Glu含量较未注药侧升高,而GABA含量却下降。高频电刺激偏侧PD猴模型的STN后,同侧的GPi细胞外液中Glu的含量明显上升,而GABA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无法用单一的神经元抑制机制解释STN-HFS的作用机制,STN-HFS的作用不只是局限于STN核团本身,对整个基底节环路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8.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82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均为动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43例(52.4%),小脑后下动脉25例(30.5%),椎动脉6例(7.3%),多支血管复合型压迫8例(9.8%)。术后58例症状立即完全缓解,24例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仅1例未完全缓解。主要合并症包括眩晕、耳鸣15例,听力下降或消失6例,面瘫4例,脑脊液瘘1例,感染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防止脑损伤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9.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8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1  
目的对1860例采用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及技巧。方法对单纯第I支、第II支和第III支疼痛者分别进行眶上孔、眶下孔或侧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第II支合并第III支疼痛者应用改良的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温控射频热凝靶点毁损。同时对42例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术后即刻疗效:优良1465例,良好326例,无疗效69例,总有效率96.3%。8个月~2年远期随访1052例,1年内复发117例,2年内复发261例,1年复发率为11.1%,2年复发率为2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
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CT和MRI特点,诊断及目前治疗颅内黑色素瘤的观点。结果 CT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数目,但特异性差,定性困难。肿瘤因含有黑色素细胞数量的不同而MRI表现为不同的信号。3例颅内黑色素瘤术前曾分别考虑为转移瘤、脑膜瘤或胶质瘤。部分颅内黑色素瘤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多发性病灶。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尤其是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术前诊断困难,病理是确诊黑色素瘤的最后手段,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