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6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不但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也是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常遇到且比较棘手的问题 ,术中发生房颤常常需要复律后方可继续进行手术。电复律虽然快速安全 ,但常影响手术野及反复电复律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伤。目前 ,普罗帕酮及地尔硫快速终止房颤已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本组对 8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及地尔硫的疗效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  89例患者 ,男性 5 3例 ,女性 36例 ,年龄 8~ 76岁。特发性房颤 38例 ,伴随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 5 1例 ,心功能在 ~ 级 (NYHA分级 )。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 …  相似文献   
52.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 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特点,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SVC治疗PAF的经验。方法 在连续收治的130例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PAF的患者中,11例患者的PAF由SVC起源的异位冲动所诱发(8.5%),其中2例因合并慢一快综合征而植入心脏起搏器。结果 房性早搏(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振幅高于窦性P波;在aVL和V.导联与窦性P波相比,正向波幅度降低、负向波加深。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房早时SVC电位跃至心房电位之前,早于体表P′波和心房内其他部位电活动,并可诱发房颤;有时心房内呈规律的快速电活动,而SVC内为频率更快的电活动,或者两者之间呈1:1的关系,但SVc电位早于心房内任何部位,提示SVC为诱发房颤的靶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电隔离了SVC,术后即刻4名患者SVC内仍有自发快速电活动,6名患者SVC内有自发慢频率电活动,但心房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随访3~24个月,2例患者PAF复发,再次消融后症状消除,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无PAF的证据。结论 起源于SVC的异位冲动也可诱发PAF,SVC起源的房早和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有一定特征。射频导管消融可以成功电隔离SVC,预防PAF的复发。在部分诊断为慢.快综合征的患者,PAF也可能由一局灶异位冲动所诱发。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比食管超声(TEE)与多层螺旋CT(MSCT)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左心房血栓筛选中的作用。方法顽固性房颤患者221例。导管消融术前常规TEE和/或MSCT检查除外心房血栓。比较TEE筛选(TEE组,45例)、MSCT筛选(MSCT组,141例)和两种方法均应用患者(T+M组,35例)血栓的阳性检出率,并随访3组患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栓塞的发生率。结果TEE组5例发现左心耳血栓或自发声影(11.1%),MSCT组发现ll例(7.80%),T+M组中1例MSCT检测发现左心耳血栓,而TEE未发现,另有2例TEE及MSCT均检测到左心耳血栓(8.57%)。201例患者接受肺静脉节段电隔离或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在TEE组和MSCT组,各有1例手术过程中出现TIA(2.50%V80.78%)。MSCT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脑栓塞(0.78%)。结论与TEE相比,MSCT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心房血栓筛选的敏感度相近,提示MSCT也可以用来进行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心房血栓的筛选,并可能成为TEE重要的补充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6.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57.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的电学连接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总结 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 (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电连接的类型和特点。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 ,对 16根SVC肌袖进行电位的记录、分析以及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肌袖内环形电极标测的袖电位激动顺序 ,即电突破点的数目和位置 ,以及有效放电对袖电位及其电突破点的影响 ,总结和分析袖房之间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结果 :共标测和电隔离SVC肌袖 16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 8根 (5 0 % ) ,双束状电连接 7根 (43.7% ) ,多束状电连接 1根 (6 .3% )。 16根SVC平均每根电连接束为 1.6± 0 .6根 ,共消融 2 .1± 0 .6个节段和部位 ,每个部位进行了2 .3± 0 .7次的放电。所有病例均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标准。结论 :SVC袖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 ,在袖房连接处行点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袖房电隔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利用“2肾1夹”型Goklblatt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与心房肌电重构相关的离子通道mRNA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高血压组用U型银夹夹住左肾动脉近心竭,右肾保留;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肾动脉,不夹银夹。套尾法监测尾动脉血压,分别于手术后2、4、6w处死动物(各6只),TRIZOL提取左右心耳总mRNA,RT—PCR半定量分析Na^ 通道α亚单位(Na^ -α)、L型钙通道α1C亚单位(CaL-α1C)和瞬时外向钾通道(Kv4.3)mRNA的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照)。结果 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左心耳CaL-αtC的mRNA水平在2w和4w明显增高,分别是假手术组的2.5倍和2.4倍(P<0.001),6w恢复正常,右心耳在2w和4w无明显变化,6w为假手术组的2.5倍(P<0.001);左心耳Kv4.3的mRNA水平在4w和6w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9倍和1.7倍(尸<0.肋1),在右心耳却呈下降趋势,4w和6w分别降低了30%(P<0.05)和20%(P=0.10);Na^ -α的mRNA在左右房无明显变化。结论 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心房肌CaL-α1C水平表现为上调,左房明显早于右房,左右房Na-α和Kv4.3的mRNA变化明显不平行;提示mRNA水平的变化是电重构的基础,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 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 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 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 vs.(234±43)ms(P0.05),(268±44)ms 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 vs.(187±76)ms(P0.05);(259±44)ms 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相似文献   
60.
心肌梗死发生后,缺血及周边区域发生的炎症反应贯穿了心肌组织修复及纤维化的始终。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组分,在心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参与了心肌梗死的各个阶段,并发挥着吞噬凋亡细胞、促进血管新生、促进瘢痕形成等多种作用。移植间充质干细胞也因具有免疫调控、旁分泌心肌保护等多种效应,被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衰的研究中。近年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有着密切联系,间充质干细胞可减少促炎型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的募集,并诱导巨噬细胞由促炎型向抗炎型转化,从而促进心肌修复。而巨噬细胞可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增殖、迁移及免疫调控等功能,从而改变其心肌修复效果。本文就巨噬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互影响及其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