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目的 建立DHBsAg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方法 ,研究DHBV肝内原位复制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采集不同感染状态肝组织标本共 2 2份 ,分别进行DHBsAg免疫组化、Southernblot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DHBsAg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内 ,多呈弥漫性分布 ,无明显胞浆内包涵体形成。急性感染组病毒复制高峰期阳性细胞仅为 2 4 %~ 5 8% ,慢性感染组可 >95 % ;Southern杂交检测急性感染组DHBVDNA为 8.0 5± 2 .72 ,慢性感染组为 18.88± 3.86 (P <0 .0 5 )。不同感染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均不明显 ,血清ALT、AST无显著变化。结论 DHBsAg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的建立在细胞水平实现了对病毒表达抗原的定位观察。此外 ,嗜肝病毒的复制不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嗜肝病毒双链闭环DNA分子扩增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链闭环DNA(cccDNA)分子是嗜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制中间体,其形成、扩增与松驰环状DNA(rcDNA)分子的转换受到病毒基因组产物(包膜蛋白、核心蛋白)以及肝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肝细胞核中cccDNA分子在病毒生活周期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病理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免疫病理和病毒清除机理的研究 ,一直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CTL启动的炎症性因子在病毒清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疾病慢性化进程中还存在THl/TH2因子的不平衡应答以及病毒核衣壳蛋白 (HBeAg)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与此同时 ,旨在打破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多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案正得到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4.
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108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4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诊治的异位妊娠10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8例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并完成手术,行输卵管保守性手术694例,输卵管切除374例,卵巢妊娠物清除术11例,宫角切除术11例。诊断不明确4例,术后病理证实宫内早孕2例。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4例,其中1例追踪病理证实为癌变。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保守性手术组(86.8±11.2)min,术中出血量(90.5±18.4)ml;输卵管切除术组(30.5±8.8)min,术中出血量(15.9±5.6)ml。两组术后住院时间4~6天出院。术后监测血β-HCG,输卵管保守性手术血β-HCG转为正常时间为(14±3)天,患侧输卵管切除术(9±2)天,卵巢妊娠物清除术为(8±1)天,宫角切除术为(14±5)天。术后随访493例,随访时间6~18个月,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通液术示输卵管通畅411例,随访期间自然宫内妊娠233例,妊娠率47.3%(233/493)。结论:腹腔镜有利于诊断早期异位妊娠,同时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安全、恢复快,属微创手术,应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纯度、有生物活性的PreS1重组蛋白.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PreS1及其N末端和C末端部分基因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ST-MOLUC.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凝胶亲和层析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制备GST-PreS1融合蛋白的抗血清.进一步用ELISA分析融合蛋白特异抑制HBV病毒与抗体结合的能力.结果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后成功诱导出Mr39 000、31 000和32 000的GST-PreS1、GST-PreS1N及GST-PreS1C融合蛋白,均与预期相对分子质量相符.Western blot检测获得特异的杂交条带.采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凝胶纯化的融合蛋白纯度约为90%左右.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后抗体滴度达到10-7.病毒捕获ELISA实验表明,融合蛋白能特异抑制病毒与家兔免疫血清结合.结论 GST-PreS1融合蛋白能够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其纯化产物是研究PreS1基因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6.
甘草酸二铵抗内毒素体外致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甘草酸二铵为甘草提取制剂,具有较强的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我们拟用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作为模型,观察甘草酸二铵对内毒素(LPS)致肝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小干扰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有无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表达,构建针对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编码区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pSIALR-A及其阴性对照质粒pSIALR-B,观察其对人肝再生增强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HePG2细胞表达hALR的情况。将构建成功的pSIALR-A和pSIALR-B分别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48h,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人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HePG2细胞有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成功构建了针对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编码区的siRNA表达质粒pSIALR-A,并发现它能明显抑制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而随机序列的siRNA却无此作用。结论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siRNA具有明显和特异性的抑制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胸腺素α1-干扰素α(TA1-IFN)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并与胸腺素α1、干扰素α两者联合(TA1+IFN)应用的体外抗HBV作用进行比较。方法HepG22.2.15细胞接种后24h,换用含5种不同浓度(8000、4000、2000、1000、500U/ml)药物的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每3d换用原浓度含药培养液1次,并于第6天收集培养液,用Abbott诊断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组药物作用后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含量,并计算其抑制率;同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组药物对HepG2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TA1-IFN体外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在药物浓度达8000U/ml后趋于稳定,此时TA1-IFN对HBsAg、HBeAg抑制率分别为72.2%±0.8%、60.4%±1.1%,细胞存活率为85.2%±2.0%;而相应浓度的TA1-IFN对HBsAg、HBeAg抑制率为40.0%±0.7%、34.5%±3.2%,细胞存活率为70.0%±1.9%,两者HBsAg、HBeAg抑制率及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融合蛋白TA1-IFN体外具有良好的抗HBV作用,其体外抗HBV活性比TA1-IFN联合应用强,且细胞毒性比TA1+IFN联合应用时小,本实验为融合蛋白TA1-IFN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DNA序列在HepG2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以了解HCV的复制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构建HCV基因组5'UTR DNA正反向序列驱动虫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Luc(+)/(-)和5'UTR DNA序列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EGFP(+)/(-),分别转染HepG2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虫荧光素酶基因m R N A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相应对照作比较,来证实H 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的启动子活性.结果 5'UTR- LUc(+)有明显的虫荧光素酶表达,但比pGL3 control表达水平低(Luc/R为0.690 ± 0.086,Luc/RL为4.210±0.340),而5'UTR-Luc(-)和pGL3 enhancer无明显虫荧光素酶表达(Luc/RL分别为0.095±0.008和0.044±0.00 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与之相符,5'UTR- Luc(+)检测到虫荧光素酶基因mRNA,而5'UTRLuc(-)则未检测到.5'UTR- EGFP(+)观察到较强绿色荧光,而5'UTR -EGFP(-)无荧光表达.结论 H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能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在HCV基因组复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包装信号ε(epsilon)的结构、变异、功能和研究意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