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疗效。[方法]1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肿瘤13例,结核20例,椎间盘病变3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5例,D级3例,E级8例。[结果]随访3~47个月,术后3~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5例,E级16例,平均改善1.1级。2例肿瘤转移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17个月死亡。[结论]颈胸交界区域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应根据病变的性质、位置、范围、影像学改变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该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广慈肿瘤医院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12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3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前及术后1 d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排气、活动恢复、住院时间均更短;较术前,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ALT、ALP、TBiL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较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COR、SP、ACTH、5-HT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均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究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徙能力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1日某院住院的脊柱结核行脊柱内固定患者(结核组,72例)和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对照组,76例),测定患者骨密度,结核组和对照组各采集6例患者手术时取的钉道血提取BMSCs,将提取的BMSCs进行单纯培养和卡介苗(BCG)共培养(即在BMSCs中加入BCG进行共培养),采用划痕试验测定各组第8小时、第16小时、第24小时BMSCs迁徙率,比较各组BMSCs迁徙能力的差异,并对BMSCs标本来源患者骨密度和BMSCs迁徙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结核组患者的骨密度[(0.84±0.19) g/cm2]低于对照组[(0.95±0.16)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率低于对照组(P<0.05);加入BCG共培养后,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能力依旧明显降低(P<0.05)。在第8小时和第16小时BMSCs迁徙率与其标本来源患者的椎体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0、0.67。结论 较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者患者,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脊柱结核患者BMSCs迁徙能力减弱;BCG对BMSCs的迁徙能力无明显影响,骨密度与BMSCs迁徙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改良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小儿胸腰段治愈型结核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小儿胸腰段治愈型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患者,通过对比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胸腰段Cobb角、V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评估改良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小儿胸腰段治愈型结核伴后凸畸形的疗效。[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56个月,平均41个月。所有患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为(105.0±11.40)mm,术后纠正为(38.0±5.91)mm,胸腰段Cobb角由术前(60.60±3.70)°缩小为术后的(19.7±2.2)°。患者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重建了矢状位平衡。VAS及ODI评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改良型经椎弓根截骨术(MPSO)治疗小儿胸腰段治愈型结核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明显,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相对较小,后凸矫果好,术后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患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5.
背景: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相关。目的:探讨湖南汉族人群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抽取受试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受试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362位点的基因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运用ROC曲线进行诊断性检验,计算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阈值并分析诊断效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208例,健康志愿者210名。脊柱结核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134.58±51.63) ng/L vs.(39.18±17.45) ng/L,P〈0.05]。且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不受性别影响,但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362-CC基因型人群中表达显著增高。当受试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大于101.65 ng/L时,提示受试者可能已经罹患脊柱结核(敏感度:85.5%,特异度:94.3%,约登指数:0.799,ROC曲线下面积:0.946,95%可信区间:0.916-0.975,P 〈0.01)。可见在湖南汉族人群中,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高表达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作为诊断脊柱结核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成人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56岁,平均37.5岁。其中单一间隙感染15例,多间隙感染5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均行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切口皆甲级愈合。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表皮样葡萄球菌,10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70±3.67)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VAS评分由术前(6.25±1.25)显著减少至术后2周(1.0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及CRP术后3~9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100%,无感染复发病例。ASIA评级由术前C级2例,D级10例,E级8例,改进至末次随访时,D级1例,E级19例,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稳定抑制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表达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FOB 1.19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设计3种特异性ERβ-shRNA,体外合成后将其克隆人pRNAT-H1.4/Retro逆转录病毒质粒中,并包装成逆转录病毒;ERβ-shRNA逆转录病毒瞬时感染hFOB l.19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并使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对ERβ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效率;然后取ERβ抑制效率最高的hFOB l.19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将得到稳定感染的细胞扩大培养,再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Rβ稳定抑制的效率;并应用MTT法检测ER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3种ERβ-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瞬时感染效率均高达70%以上;ERβ-shRNA-1、ERβ-shRNA-2、ERβ-shRNA-3逆转录病毒载体对hFOB l.19细胞中ERβ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54.56±0.95)%、(69.60±1.12)%、(76.49±1.15)%,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59.21±4.44)%、(78.35±2.00)%、(85.60±2.66)%(均P<0.05);成功筛选出稳定感染ERβ-shRNA-3逆转录病毒载体的hFOB l.19细胞,ERβmRNA和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83.23±2.45)%和(93.11±0.57)%(均P<0.05),MTT法检测显示ER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RNAi技术可成功建立ERβ稳定抑制的hFOB l.19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椎管间接减压术治疗退变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从2004年6月~2008年12月连续收治因退变因素导致下肢神经根症状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7人,对患者采用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术治疗。详细记录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0.8个月(24~78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神经根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统计学结果表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侧滑距离、胸段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段前凸角、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伴有下肢神经根症状且合并椎体侧方滑移和(或)椎间孔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 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而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病灶已经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及椎旁重要组织器官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采用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胸腰椎转移瘤23例,其中10例符合手术条件,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进行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后路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0例术后疼痛症状、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对于病灶已经明显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或者脊椎旁其他重要组织器官以及一般情况较差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达到手术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