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背景:雌激素受体ERs表达于所有关系到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细胞成分中。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β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对象,设立3组:实验组转染雌激素受体ERβ RNAi载体、阴性对照组转染ERL RNAi载体、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3组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采用MTT法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而S期和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5)。根据雌激素受体ERβ沉默后检测的结果可以反向推断,ERβ的表达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在诊断和治疗胸部外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胸部外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肺挫裂伤38例,肋间血管出血6例,心包填塞1例,膈肌破裂、胸腹贯通伤5例,除2例辅助小切口进胸外,余均在VATS 下缝合修补及止血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0.1)min.结果 术后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5~14d,平均8d,未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电视胸腔镜用于探查诊断治疗胸部外伤的患者,具有安全、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减少胸外伤术前观察时间,改变了传统经胸腔闭式引流观察漏气、出血量,再决定手术与否的模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对41例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患者行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术前脊柱后凸Cobbb角平均43.8°,26例同时伴有脊柱侧凸畸形,侧凸Cobb角平均39.1°.7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症状,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5例.通过术前、术后脊柱正、侧位X线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矫形效果、神经功能,观察手术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4个月~7年3个月,平均3年11个月,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骨折,3例椎弓根螺钉拔出现象,术后出现1例气胸,2例局部感染,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2周后凸C0bb角平均9.8°,矫正率77.6%,术后2周侧凸Cobb角平均10.°,矫正率为74.4%,畸形角度与躯干平衡情况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病例固定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所有病例矫形效果均无明显丢失,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具有神经症状患者中,4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加重;Frankel分级E级3例,D级3例,B级1例.结论 采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能直接去除致病因素,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5.
恶性胸腔积液是大多数晚期肿瘤的并发症之一,是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至胸膜所致,无手术治愈的可能性,严重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们采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放尽胸腔积液后将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顺铂(DDP)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1例,并与仅应用DDP治疗的41例对照,观察各自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其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测量初次手术前、后,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T1~S1高度和T1~S1生长速度。[结果]平均随访28.8(10.9~49.2)个月。初次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72.8±15.7)°、柔韧性(35.34±10.71)%、胸椎后凸角(39.9±15.8)°、腰椎前凸角(46.2±13.8)°、躯干偏移(1.29±0.93)cm、矢状面平衡(1.96±1.10)cm、T1~S1高度(24.46±3.77)cm;初次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4.9±9.1)°、侧凸矫正率(52.01±7.69)%、胸椎后凸角(31.3±11.2)°、腰椎前凸角(46.1±5.9)°、躯干偏移(0.50±0.29)cm、矢状面平衡(1.32±1.19)cm、T1~S1高度(29.22±4.05)cm;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0.8±12.5)°、侧凸矫正率(57.92±14.80)%、胸椎后凸角(29.5±7.4)°、腰椎前凸角(48.8±5.7)°、躯干偏移(0.39±0.24)cm、矢状面平衡(0.79±0.45)cm、T1~S1高度(31.72±4.68)cm。共撑开1~4次,平均1.9次。后续撑开期间T1~S1生长速度(1.26±0.60)cm/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脊柱纵向生长。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3~68岁,平均42.7岁。病灶均为非跳跃型,且累及椎体数目(需行椎体病灶清除)均为单节段或双节段。胸椎13例,胸腰段(T11~L2)5例,腰椎1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胸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2例合并病变节段局部后凸畸形,9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评估结核治愈及钛网融合情况。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1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00~1200 ml,平均360 ml。术中无死亡及瘫痪加重的病例。12例术前存在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3°矫正术后平均5.4°。随访39~51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2周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3分改善至2.1分。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钛网及椎板植骨获得骨性融合。9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术后并发切口浅层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随访期间未见结核原位复发及矫形角度丢失。结论 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受累的非跳跃型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异形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更好地重建病椎前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4年1月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5年,平均(29.4±4.8)个月。共出现并发症55例,前后组出现33例,发生率12.9%;后路组出现17例,发生率9.0%,其中适应证得当组出现10例,发生率5.7%,适应证不当组出现7例,发生率58.3%;前路组出现5例,发生率10.6%。后路组中适应证得当组与适应证不当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7.864,P<0.05),适应证得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适应证不当组。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变量与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规范化疗(OR=5.784)、是否严格制动(OR=3.026)、是否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OR=2.190)、营养状况(OR=5.493)、病灶范围广(OR=4.631)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化疗不规范、制动不严格、未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及病人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证掌握不当导致病灶清除不彻底,并非术式本身;(3)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且椎旁脓肿局限者,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少见,而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肋骨的复合骨移植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12例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植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异体骨组(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肋骨)和单纯自体骨组(自体髂骨联合自体肋骨)。所有病例均行一期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后连续随访1.5~5.5年。结果异体骨组患者需要留置引流管的时间以及体温、白细胞、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单纯自体骨组长,2组愈合率均满意,且均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无假关节形成或术后失代偿。结论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复合植骨是替代自体骨移植的理想方法,可以避免自体髂骨取骨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0.
背景:有学者提出的经前路矫正脊柱结核后凸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植骨块塌陷、吸收或断裂的并发症。研究证实,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可增加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力量,避免出现植骨并发症、降低假关节的形成并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及功能恢复。目的:分析评价2个或多个节段受累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一期行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柱胸腰段有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的结核患者,一期行后路内固定融合并前路病灶清除钛网融合内固定。所有患者内固定后持续9个月抗结核化疗,最初3个月采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后6个月采用三联抗结核药物。随访时测量后凸角度,评价患者融合情况、神经病变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3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节段融合重返工作岗位。内固定治疗后15例(75%)的患者仅残留局部轻度疼痛,3例(15%)活动受限明显。内固定前11例有神经功能障碍,内固定后9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凸角度平均矫正了35.1。(84.8%)(P〈0.001),在随访期间矫正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出现内固定及植骨相应并发症。结果表明,对于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伴有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应环形融合,即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可获得更大矫正,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稳定病变节段,而且可以长期有效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