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及早期应采取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治疗的66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良好39例,中残14例,重残8例,死亡5例。结论:SAH患者Hunt分级在Ⅰ级~Ⅲ级者应早期行介入或手术治疗,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轻度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1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n=35),给予常规治疗;轻度低温治疗组(B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轻度低温(33~34℃)治疗,持续时间2~14d;依达拉奉治疗组(C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30 mg/次,2次/d,连用14d;轻度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D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轻度低温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记录4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 h、72 h颅内压(ICP)及检测血糖值.治疗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 结果 入院后24 h、72 h时B组、C组平均ICP、血糖值均明显低于A组,D组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疗效良好(GOS评分4~5分)率明显优于B组、C组及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应用轻度低温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轻度低温或依达拉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患者初始治疗时致病菌尚不清楚,因而采用经验性治疗方案,其中包括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单用新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是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1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8.7%,显著高于对照组15.6%(P〈0.001),而致残率(15.2%)和死亡率(26.1%)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6%和48.9%(P均〈0.01)。治疗组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比率与对照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黏附功能的变化及规律,为今后临床病情判定、预后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测定,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此外,将患病组进行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分层比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BC-C3bRR、RBC-ICR、RFER及RFI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层后比较,不同损伤程度RBC-C3bRR、RBC-ICR、RFER及RFIR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D3+、CD4+、CD8+及CD4/CD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层后比较,不同损伤程度CD3+、CD4+、CD8+及CD4/CD8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较为低下,检测这些细胞学指标对判断病情,预后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硬膜下血肿368例救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救治36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 非手术保守治疗采用加强脱水抗脑水肿、应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的防治。开颅手术采取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与保守治疗方法基本相同,病情重者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311例,非手术治疗57例。恢复良好219例,中残35例,重残68例,死亡84例。结论 手术指征明确者越早手术越好,减压需充分,而指征在可做可不做时需灵活掌握,并积极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助于明显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联合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前额或顶后及枕下中线入路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三、四脑室铸型的脑室出血患者18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可在直视下彻底消除三、四脑室内血肿。18例中存活14例(健康生存7例,偏瘫4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4例(22.2%),低于传统单一手术(30%)。结论 手术联合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精神障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间收治的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 ,并与 2 0例无精神症状的重型颅脑损伤者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 ,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 2 0 8% ,占同期全部脑外伤的 5 2 %。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中 ,10 7例 (71 3 % )有下腔出血 ;2 7例 (18% )颅底骨折 ,而与同期无精神障碍的重型颅脑外伤者相比 ,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脑外伤伴意识障碍、谵妄是早期精神障碍的特征 ;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结论 :出血性脑挫裂伤或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福莫特罗与沙美特罗及沙丁胺醇支气管扩张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真  王海澜  周路球 《淮海医药》2005,23(3):178-179
目的 比较β2 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和沙丁胺醇扩张支气管的效应。方法 10名轻中度哮喘患者3天内分别吸入福莫特罗(9μg)、沙美特罗(5 0 μg)和沙丁胺醇(2 0 0 μg) ,比较给药前及给药后各时点的1s用力呼气量(FEV1 )。结果 吸入福莫特罗和沙丁胺醇5 min后即引起FEV1 显著增加,而吸入沙美特罗则需15 min后方引起FEV1 显著增加;吸入福莫特罗及沙美特罗12 h后仍可改善FEV1 ,FEV1 改善率分别为17%和16 %。结论 福莫特罗既可作为长效的支气管扩张剂预防和治疗哮喘发作,又可应用于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迅速控制症状,兼具沙丁胺醇及沙美特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