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6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红霉素干预对烟雾暴露大鼠肺部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小剂量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吞噬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氧化爆发,抑制炎性细胞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削弱肺部炎症反应[1]。长期吸烟会导致气道、肺部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本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大鼠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催化亚单位 (GCLC)基因 5′端调控区域和相应转录因子的特性。方法 克隆 1 760bp大鼠GCLC上游调控基因并构建含荧光素酶基因的报道载体GCLC-Luc(GCLC/pGL-3),利用外切核酸酶Ⅲ将大鼠GCLC基因的 5′端序列单向切成不同长度的缺失体,将所构建的GCLC-Luc及其 11个缺失体转染大鼠肺泡上皮细胞,通过测量转染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确定该基因的调控区域,并通过转录因子分析软件分析出可能与这些调控区域结合的转录因子,最后通过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 (EMSA)以明确该调控区的顺式元件和转录因子。结果 实验成功地克隆出大鼠GCLC上游调控基因及其报道载体GCLC-Luc及GCLC-Luc的 11个缺失体。将GCLC-Luc及其缺失体转染肺泡上皮细胞并分析荧光素酶活性:GCLC Luc(-1 758 /+2 Luc),缺失体 1(-1 231 /+2 Luc),缺失体 2(-1 108 /+2 Luc),缺失体 3(-1 087 /+2 Luc),缺失体 4(-876 /+2 Luc),缺失体 5(-745 /+2 Luc),缺失体 6(-705 /+2 Luc),缺失体 8(-613 /+2 Luc),缺失体 9(-595 /+2 Luc),缺失体 10( -403 /+2 Luc)和缺失体 11( -111 /+2 Luc)的荧光素酶值分别为(90 012±2 445)、(77 652±840)、(149 927±4 915)、(71 588±1 108)、(99 283±2 612)、(75 443±1 438)、(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肺泡上皮细胞(CCL149细胞系)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等表达变化,了解大蒜素对CCL149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确定大蒜素适当作用浓度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大蒜素(0、0.1、1.0、5.0μg/ml)作用CCL149不同时间(6、12、24、48h),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GSH、MDA的变化;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γGCS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处理剂量、不同处理时间大蒜素对细胞内GSH、MDA及γGCS的影响。结果(1)大蒜素浓度≤5μg/ml不影响细胞活力。(2)大蒜素0.1、1.0、5.0μg/ml组在处理6h后细胞内GSH含量[6h组GSH含量分别为(16.45±0.69)、(16.81±0.79)、(17.80±1.10)mg/g蛋白]较对照组[(13.38±1.16)mg/g蛋白]显著增加(t=3.92~4.78,P均<0.05),MDA含量[(1.07±0.02)、(1.02±0.06)、(1.00±0.05)nmol/mg蛋白]较对照组[(1.23±0.05)nmol/mg蛋白]下降(t=5.75~6.34,P均<0.05)。细胞内GSH水平升高至24h达顶峰,48h有所下降,仍较对照组高,相同时间点不同大蒜素浓度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大蒜素0.1、1.0、5.0μg/ml组在刺激6、12、24h细胞内γGCS蛋白表达(24h为0.693±0.027、0.646±0.081、0.667±0.077)较对照组(0.531±0.007)显著增强(t=2.82~9.92,P<0.05),各观察指标未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蒜素能增强大鼠肺泡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其促进γGC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KT信号途径在尼古丁诱导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原代培养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段,AKT/磷酸化AKT、GSK3β/磷酸化GSK3β在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水平;(2)细胞分析计数仪检测AKT抑制剂和GSK3β抑制剂对尼古丁促进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对照组、尼古丁单独作用组、AKT抑制剂LY294002组、AKT抑制剂LY294002+尼古丁组、GSK3β抑制剂SB216763组、GSK3β抑制剂SB216763+尼古丁组;(3) EDU摻入法测定AKT抑制剂和GSK3β抑制剂对尼古丁处理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DNA复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同上。对照组应用1%胎牛血清培养基,各抑制剂和尼古丁应用1%胎牛血清培养基配制,分别在尼古丁加入前30 min应用。结果(1)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上有AKT和GSK3β的表达;尼古丁引起AKT和GSK3β的快速磷酸化,且尼古丁促进AKT和GSK3β的磷酸化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2)细胞计数法显示,AKT抑制剂与尼古丁联合组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尼古丁单独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DU摻入法测定显示,AKT抑制剂与尼古丁联合组细胞DNA复制水平明显下降,与尼古丁单独作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古丁促进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依赖AKT/GSK3β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讨论内容  制订 GOLD 的背景和必要性  COPD 的定义和病情分级  COPD 的发病机制  COPD 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稳定期 COPD 的治疗  急性加重期 COPD 的治疗康 健 教授  康健 各位专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当中参加本刊编委会和编辑部组织的关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认识”的专家讨论会。 2 0 0 1- 0 4,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InitiativeforChronicObstructiveLungDisease,GOL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理剂量维生素C体外杀灭流感病毒A/CA/7/09 (H1N12009)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流感病毒A/CA/7/09感染人类正常呼吸道上皮细胞(NHBE)后,立即或8h后分别加入2.5~20 mmol/L维生素C、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和不含维生素C的NHBE培养基,或直接在流感病毒A/CA/7/09中分别加入上述培养基.培养4~12 h后,分别收集培养基上清液,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TCID50)法对病毒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测量样品中维生索C含量和Clark型氧电极法测量样品中过氧化氢浓度.结果 药理剂量的维生素C可杀灭体外游离的流感病毒,也能杀灭体外培养细胞内的流感病毒;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应与剂量相关:2.5 mmol/L的维生素C可杀灭约90%的流感病毒,20 mmol/L的维生素C可杀灭所有病毒;维生素C在病毒感染不同时间窗的杀灭病毒效应不同,在病毒感染8~12h内,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果最好;4 h内可清除感染NHBE细胞的所有流感病毒;感染后期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果最差.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应可被过氧化氧酶完全抑制.结论 药理剂量的维生素C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能通过生成过氧化氢发挥杀灭细胞内外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纯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地区城乡15岁以上的居民8 269人进行调查,所有样本人群采用统一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普查,对COPD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应答率为94.4%,总患病率为5.0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7.6%,女性为2.6%,男性高于女性(χ2=107.936,P=0.000),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上升(P<0.01),农村患病率为5.3%,城市患病率为4.8%,标化后农村高于城区,有统计学意义(χ2=15.3,P=0.000)。COPD患者中85.4%有咳嗽、78.7%有咳痰症状。对单因素Logistic分析的相关危险因素引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相关危险因素中房间采光差,COPD患病的危险增加(OR=4.38,P<0.01);喂养宠物会大大增加COPD的患病危险(OR=3.33,P<0.01);吸烟是COPD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与吸烟的量有关,吸烟指数(年支数即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在250以上增加COPD患病的危险;父母亲家族有慢性肺部疾病家族史与COPD患病的OR值是1.67(P<0.01)。结论湖南地区COPD患病率较高,住房采光、通风、喂养宠物、男性、高龄、吸烟、父母亲家族史是COPD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应该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COPD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高效方法。方法采取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和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检测m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及显微镜分别检测mMSCs纯度和形态特征。结果mMSCs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11b、CD44及CD29分别为(3.34)%、(2.41)%、(98.46)%及(99.36)%。第4代mMSCs经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mMSCs,该方法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吸烟对大鼠肺部氧化亚氮(Nitricoxide,NO)合成的影响机制与炎症关系。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吸烟组(45只),平均分配在1、2d、1、2周及2月共5个时间点吸烟观察。吸烟组的大鼠置入吸烟箱内每天吸烟2次,每次45min,对照组放入无烟箱内。两组大鼠检测有关肺部的炎症指标和NO合成的变化。结果:(1)吸烟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BALF中白细胞介素(IL)8含量(pg/mL),吸烟组在1、2周及2月有显著性增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大。(2)吸烟组大鼠呼出气中NO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吸烟1周后NO的浓度与IL8的含量成负相关(r=-0.671,P<0.05),IL8的含量与中性粒细胞数成正相关(r=0.752,P<0.05)。结论:吸烟导致的大鼠肺炎反应与肺组织NO的合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HPLC法测定生物燃料烟气中甲醛,乙醛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生物燃料烟气中甲醛,乙醛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在农户炊事时段内采集生物燃料烟气,用2,4-二硝基苯肼(DNPH)吸收其中的醛类物质,经提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在本文色谱条件下,甲醛:回归方程:Y=93776.5X+1395,r=0.9998;线性范围0.0555—4.40mg/L;精密度RSD=1.01%;加标回收率105%-109%平均106%(n=5)。乙醛:回归方程:Y=63186.8X-1995.3,r=0.9997;线性范围0.0505—4.10mg/L;精密度RSD=0.99%;加标回收率97%-104%平均103%(n=5)。结论:用二级串连DNPH能有效的将烟气中醛类物质吸收,样品稳定,本文方法色谱条件能够将烟气中甲醛和乙醛分离,并定量测定,方法准确,精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