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洪雯  余荣杰  李敛  刘宏  干磊  吴雄飞  曾玲 《重庆医学》2007,36(18):1836-1839,F0002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 纤维连接蛋白提前包被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的盖玻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完全培养基,贴壁法,37℃, 5%CO2,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原代培养.部分培养瓶细胞消化后计数.其余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盖玻片细胞继续培养,细胞近融合时传代,分别在第6、9、12和24天进行细胞鉴定.内皮祖细胞鉴定:免疫细胞化学的vWF和VEGFR-2染色;内吞DiI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和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骨髓单个核细胞种植24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变大,倒置显微镜下贴壁细胞透亮度增强,并逐渐伸出伪足样突起,呈小杆状或梭形.培养第3天贴壁细胞开始增殖,呈"集落"样生长,外周梭形细胞较多.第6天梭形细胞显著增多,培养至第12天左右,梭形细胞首尾相连,呈"毛细血管"样排列.培养第6天的细胞数量级为106~107/瓶.内皮祖细胞的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DiI-acLDL和FITC-UEA呈红绿免疫双荧光阳性.培养第6天细胞VEGFR-2和vW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培养为内皮祖细胞,且数量级达到106~107,可以满足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2.
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与其类肝素酶高表达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进展期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肾组织类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Hpa与肾组织炎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 进展期慢性肾炎患者30例及肾移植健康供者10例,采用RT-PCR方法 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类肝素酶mRNA表达,肾组织石蜡切片Hp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Hpa的表达,并计数比较肾组织中炎细胞浸润程度.结果 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pa mR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免疫组化显示,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球及纤维化小管间质中浸润炎细胞也存在Hpa表达,而正常供肾仅见肾小球内Hpa极低表达(P<0.05),Hpa表达随肾组织炎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递增.结论 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Hpa高表达,肾组织炎细胞浸润与Hpa的高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诱导的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200和400 μmol/L AOPP分别以不同时间刺激培养的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阻断实验中加入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阻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CP-1和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 用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预处理后,400 μmol/L AOPP刺激4 h的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表达(平均灰度值)从42.00±0.95降至9.35±1.35受到显著抑制(P<0.01).结论 ①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AOPP诱导的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②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促进平滑肌细胞MCP-1 mRNA和蛋白表达可能是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对群体反应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功能移植肾切除对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及再次肾移植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07年收治的15例移植肾切除患者,分别于肾移植前,移植肾切除前,移植肾切除后1个月、半年、1年检测其PRA水平,同时行移植肾病理检查.部分患者经HLA配型检查后进行再次肾移植.结果 肾移植后受者PRA高于移植前,移植肾切除后1个月PRA水平进一步升高,在移植后半年及1年后逐渐降低.采用LAT板检查可发现新的HLA致敏位点,肾脏病理检查肾间质有多量C4d沉积.通过HLA配型避开致敏位点选择供肾,7例患者行再次肾移植均获成功.结论 移植肾切除可导致血清中PRA水平显著升高,PRA检查可发现新的HLA致敏位点,经良好HLA配型不影响再次肾移植.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ATG 雷帕霉素初始治疗对肾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38例,其中雷帕霉素组18例,对照组20例.雷帕霉素组采用即复宁术前、术后24 h各50 mg诱导,术后3 d雷帕霉素 骁悉 激素初始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唑嘌呤诱导,术后采用激素 环孢素(或普乐可复)  相似文献   
56.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2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用于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方法2000年2月~2007年1月,本院共有28例患者应用日间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6~72(42.5±8.5)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4例,Ⅳ级24例。其中冠心病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结果17例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者,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减少。此后间断行CBP治疗,随访17例存活1年以上,11例3~6个月死于泵衰竭。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是治疗顽固性心衰有效手段,应强调早期使用,促使心功能恢复或过渡到心脏移植。  相似文献   
57.
血浆置换成功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12例TTP患者,以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血浆置换次数中位数为7次(1~9次)。结果血浆置换治疗12例患者中10例存活。血浆置换治疗后12~72h,10例存活患者清醒;血浆置换4次后发热消退,皮下无新鲜出血点和淤斑,黄疸消失,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数逐渐升高。结论血浆置换治疗TTP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8.
FSGS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阿霉素肾病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EPCs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选择阿霉素诱导的FSGS大鼠(FSGS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对照组)各10只,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培养板培养6d,对贴壁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血素1(FITC-UEA-1)和DiI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免疫双荧光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观察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阿霉素诱导的FSGS大鼠骨髓EPCs数量明显减少〔EPCs/(视野×400)分别为(30.2±2.4)与(51.1±13.9),P<0.05〕,且FSGS组大鼠骨髓EPCs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明显受损。结论FSGS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骨髓EPCs数量减少、迁移、黏附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海带多糖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的抗炎症性损伤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阿霉素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组、海带多糖治疗组,观察比较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类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表达,以及肾组织Hpa、IL-6、IL-8表达变化。结果海带多糖治疗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Hpa mRNA含量、肾组织Hpa、IL-6及IL-8表达均不同程度低于阿霉素肾病对照组。结论海带多糖对阿霉素肾病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Hpa以及促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发挥抗炎性损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0.
大鼠阿霉素肾病超微结构转变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侧肾切除加重复注射阿霉素制作的大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肾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过程,为采用阿霉素肾病模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2个月龄雌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阿霉素肾病组(ADR组,20只)。ADR组大鼠先行右肾切除,其后第1周和第2周分别给予阿霉素5mg/kg和3mg/kg尾静脉注射,对照组行假手术和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在切肾后第4、8、16周收集血标本测定血肌酐(Scr)和尿液测定24h尿蛋白定量,各时间点处死6只大鼠取其残肾行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ADR组Scr和尿蛋白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DR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害进行性发展,在第16周时形成FSGS改变;电镜下早期以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融合为主,在第8周时有少部分修复,16周时出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表现为大量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损伤。结论单侧肾切除加重复注射阿霉素可成功诱导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动物模型,其超微结构变化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双重损伤,若干预需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