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下一代测序技术在脓毒症患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SinoMed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18年1月~2022年9月。比较下一代测序技术和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对脓毒症检测的阳性率、病原体检出时间、病毒检出率、28天病死率和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 ICU)住院时长。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下一代测序组阳性率为72.3%(1403/1941),显著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28.4%(556/1958),OR=7.03,95%CI:4.52~10.95,P<0.01];病原体检出时间显著低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OR=-34.22,95%CI:-41.95~-26.48,P<0.01);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OR=57.82,95%CI:19.27~173.46...  相似文献   
12.
赵洪雯  余荣杰  干磊  刘宏  李敛  吴雄飞 《重庆医学》2007,36(18):1863-1864,1867
目的 探讨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与肾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本科1995年7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1例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肾功能情况:肾功能正常1例,原肾功能正常在1周内肌酐进行性增高5例(ARF),慢性肾衰竭7例(CRF),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进行性增高8例(CRF ARF).入院后除针对肾脏原发病治疗外,立即给予降压治疗:先静脉降压,后逐渐过渡到口服并维持血压稳定,观察治疗后肾功能变化,分别以肌酐下降>50%、下降在25%~50%、下降<25%作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结果 住院时间10~30(15.5±6.1)d,随访10个月~4年.1例肾功能正常者治疗后肾功能无显著变化,余20例中5例显效,6例有效,总有效率55%,有效患者中3例在随访中肾功能仍有所好转.治疗后有效病例多为ARF和CRF ARF患者,ARF组中1例和CRF ARF组1例住院期间血肌酐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出院后血压控制差,肌酐在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逐渐增高,最终进入到透析.结论 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常导致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应早期诊断,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及时、迅速地控制血压,并维持血压的稳定,可以减少尿毒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再次肾移植对尿毒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2次肾移植和同期双肾移植的30例患者术后的性功能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及阴茎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2次移植选用髂外动脉与供肾动脉吻合者9例(A组);一侧选用髂内动脉另一侧选用髂外动脉吻合者11例(B组);均选用髂内动脉与供肾动脉吻合者10例(C组),其中包括同期行双肾移植的1例患者。结果:术后半年恢复正常性生活者,A组8例;B组7例;C组5例。C组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A及B组。结论:2次肾移植均选用髂内动脉与供肾动脉吻合,对患者的性生活有影响;但通过侧支循环代偿一段时间后,一部分患者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  相似文献   
14.
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CDK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生及CDK2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设正常组、Tby1。肾炎组及Tby1肾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于各组疾病诱导后第1、3、5、7d取。肾脏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PCNA、CDK2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肾小球内CDK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系膜细胞CDK2存在低表达,而在肾炎大鼠随系膜细胞增生,其CDK2表达增加。缬沙坦治疗组第3~7d。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程度以及肾小球内PCNA表达低于。肾炎组(P〈0.05),肾小球内CDK2表达也低于。肾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与其CDK2的高表达相关,缬沙坦可抑制系膜细胞CDK2的高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扩张。提示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是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等长期并发症的重要致病环节。但是对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基础性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获得高纯度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目的:制备及纯化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并对其进行鉴定,以寻求一种制备高纯度且具生物活性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9/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临床生化教研室完成。 材料:人血白蛋白为成都容生有限公司产品,Hitrap 26/60 sephacryl S-300为 GE Healthcare产品。 方法:首先纯化人血白蛋白,将纯化的人血白蛋白与次氯酸体外孵育法制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人血白蛋白,经Hitrap 26/60 sephacryl S-300分离纯化。并经变性及非变性电泳、分子筛蛋白标准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经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实验鉴定其结构特征和生物学活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血白蛋白的纯化及电泳结果。②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纯化及电泳结果。③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人血白蛋白促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量效关系。 结果:经变性及非变性电泳、分子筛蛋白标准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70 000,能够显著刺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时间效应显示AOPPs-HSA(1 g/L)刺激6 h,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量就已显著性升高,12 h升至最高水平。 结论:采用上述方法能够制备及纯化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且纯化后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具有生物学活性,为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妊娠患者先兆子痫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妊娠先兆子痫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妊娠风险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妊娠前已患慢性肾脏病的孕妇资料,按是否发生先兆子痫分为先兆子痛组(30例)和对照组(45例),比较各项临床指标,用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在妊娠年龄、原发病类型、妊娠前及妊娠20周后血压及蛋白尿水平、妊娠20周后血尿酸水平上有明显差别。结论非适龄妊娠、妊娠前慢性肾脏病控制欠佳以及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或狼疮性肾炎)是发生先兆子痫的危险因素,这类孕妇若在妊娠20周后发生2级以上的高血压和蛋白尿翻倍。且伴有血尿酸水平增加,则高度提示发生先兆子痫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9例病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应用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剂量均为0.2g,bid,静脉滴注给药,疗程7~14天。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88.2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3.33%和8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0%,试验中未见光敏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可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的抗菌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静脉滴注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剂量均为0.2 g,2次/d,疗程7~14 d.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80.9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21%和88.24%,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和4.76%,试验中未见光敏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可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阿霉素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进行干预,研究EPC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大鼠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贴壁法培养6d,经鉴定为EPC。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组和EPC移植组。肾病组、EPC组单肾切除,术后1周和2周分别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对照组假手术并在相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EPC组于第二次注射后1周,5GyX线全身照射后静脉移植1×106的EPCs,对照组和肾病组仅行同等剂量的照射和生理盐水注射。在切肾前(0周)和切肾后的第4(即EPC移植后1周)、8、12、16周测大鼠体重、尿蛋白定量,眼球取血测血清肌酐(Scr)、白蛋白(ALB),原位杂交观察肾组织中Y染色体阳性细胞整合情况;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和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开放程度及毛细血管襻截面积。结果第4周和16周,肾组织中均可见Y染色体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16周时肾病组肾小球轻度至中度系膜细胞增生,基质中度至重度增生并呈弥漫性分布,肾小球节段性或球性硬化;EPC组部分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呈局灶性轻度增生,硬化的肾小球数量少,间质纤维组织较肾病组轻;电镜结果显示EPC组病变较肾病组轻微,足细胞修复出现早;图像分析显示,肾小球硬化指数肾病组显著高于EPC组,毛细血管腔开放程度与毛细血管襻截面积EPC组显著高于肾病组,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EPC移植可以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具有延缓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9岁,已婚育1子.于入院前1周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在当地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 ~ ),无红细胞,肝肾功能和血沉正常,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服中成药治疗,无效,到我院门诊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