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6篇
  免费   913篇
  国内免费   478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78篇
基础医学   508篇
口腔科学   122篇
临床医学   1011篇
内科学   676篇
皮肤病学   96篇
神经病学   210篇
特种医学   406篇
外科学   774篇
综合类   2708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018篇
眼科学   84篇
药学   1118篇
  14篇
中国医学   802篇
肿瘤学   31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808篇
  2011年   906篇
  2010年   831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1959年   26篇
  1958年   31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4篇
  1955年   19篇
  1954年   28篇
  1951年   3篇
  1949年   16篇
  194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原代无血清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 ,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 :该方法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 ,且在体外可快速稳定增殖。结论 :两步消化法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是一种理想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nd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stroke in Hanzhong rural population. Methods: Acting as the WHO MONICA project.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stroke was 152. 9/100 000. There was decline trend in male(P <0. 05). The mortality rate of stroke was 115.9/100 00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ecline trend during 18-year period (P < 0. 05).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stroke of mal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P<0. 05).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were all increased with age(P <0. 01 ). Conclusion: It must stick to the long- term prevention measures to decrease incidence rate, and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in ru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63.
北京和重庆市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和重庆市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水平,为控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6~8月随机抽取北京和重庆市各1个区作为调查点,对20~39岁育龄期妇女623人(北京市311人,重庆市312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北京和重庆市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1%和78.53%,自然感染获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08%和77.89%;风疹抗体分布与年龄、地区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制定科学的风疹疫苗使用策略和免疫程序,提高育龄期妇女的免疫力,是减少CRS发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4.
医学蠕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医学蠕虫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结构,而且有助于揭示它们如何适应寄生环境,从而有助于对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加深对寄生虫病精准防控的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条形码、简单序列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等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寄生虫个体间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揭示寄生虫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起源进化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三类分子标记在医学蠕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利用DHBV感染鸭模型,研究鸭IFN-γ真核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对:DNA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和预防DHBV感染的作用。方法 用DuIFN-γ真核表达质粒与DHBpre S/S DNA疫苗共免疫,或用DHBpreS/S DNA疫苗单独免疫正常幼鸭,检测经免疫前后鸭PBMC表达DuIFN-γ的mRNA水平(半定量竞争性RT-PCR)、诱生的抗体水平(ELISA)、病毒攻击免疫鸭后血清和肝脏中的病毒DNA变化(斑点和Southern印迹核酸杂交)。结果 IFN-γ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可以增强DNA疫苗诱导的鸭PBMC 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用大剂量病毒攻击免疫鸭的结果显示,用DuIFN-γ表达质粒和DHB preS/S DNA疫苗共免疫鸭清除:DHBV的速度,明显比仅用DHBpreS/S DNA疫苗免疫鸭清除病毒的速度快,肝脏中DHBV总DNA和共价闭环DNA(eccDNA)的量也低于DHBpreS/S DNA单独免疫组。结论 IFN-γ真核表达质粒作为免疫调节佐剂在:DNA免疫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1例散发多发性外生性骨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XT1以及EXT2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并应用错配引物PCR扩增引入酶切位点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和鉴定突变。结果经测序证实在患者EXT1基因的第7内含子3’剪接位点上游26bp处发现一杂合突变,此杂合突变不存在于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双亲中,是一个新生突变;错配引物扩增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50名家系外正常对照者中没有此突变。结论EXT1基因1633-26(C→A)突变可能是导致这个患者发生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67.
目的为探讨遗传因素在鄂西苗族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发生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对鄂西苗族部分家系及医学散发病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进行听力测试,确诊为AAID的82名患者,采外周血作PCR-RFLP分析,对照组为正常苗族50名.结果82名患者中27例具有mtDNA1555A→G异质性突变,10例为均质性突变,该位点突变率为45.1%,其中异质性突变占72,9%,而对照组均无此突变.结论mtDNA1555A→G突变是鄂西苗族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易感致聋的分子基础,异质性突变在苗族AAID中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临床应用的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基于生理机制的血泵电机参数的血泵控制策略;提出基于多生理信号约束的控制策略控制血泵输出,易满足受体的需求。结合血泵系统现状,从血泵的结构、穿皮能量传递方式和控制策略等方面探讨今后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探讨量化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在特异性选择素-配体分子相互作用中的贡献。方法 利用光镊技术,对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封闭的玻璃小球间的非特异性作用进行了系统测量,得出不同加载率下的断裂力以及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寿命分布。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非特异性作用同样表现出断裂力随加载率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较低加载率下,非特异性断裂力与选择素-配体特异性断裂力大小、增大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加载率增加,二者的差别逐渐显著,前者的断裂力增加速率远低于后者。同样外力作用下,非特异性作用的寿命平均值比特异性作用要小;不同外力作用下,非特异性作用的寿命随外力增大仅略有下降,与特异性作用中逆锁键-滑移键转化现象有明显不同。结论 该研究结果将为正确评估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对选择素-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实验结果的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