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90篇
  免费   3856篇
  国内免费   2138篇
耳鼻咽喉   413篇
儿科学   495篇
妇产科学   255篇
基础医学   3291篇
口腔科学   759篇
临床医学   4305篇
内科学   4481篇
皮肤病学   617篇
神经病学   1760篇
特种医学   17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4750篇
综合类   8094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3244篇
眼科学   653篇
药学   3792篇
  62篇
中国医学   2567篇
肿瘤学   2404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1085篇
  2021年   1836篇
  2020年   1560篇
  2019年   1072篇
  2018年   1127篇
  2017年   1177篇
  2016年   1121篇
  2015年   1694篇
  2014年   2062篇
  2013年   2454篇
  2012年   3369篇
  2011年   3467篇
  2010年   2817篇
  2009年   2385篇
  2008年   2617篇
  2007年   2492篇
  2006年   2259篇
  2005年   1860篇
  2004年   1411篇
  2003年   1355篇
  2002年   1008篇
  2001年   784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68年   6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肝细胞凋亡及坏死在急性肝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复制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大鼠创伤模型,采用 Annexin-V-Flous、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PI)双标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创伤后各时间点肝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数量变化,结合光镜、电镜和电泳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并与肝功能变化相比较。结果创伤后早期肝细胞即发生凋亡和坏死,坏死肝细胞的数量进行性升高,与肝功能变化显著呈正相关;凋亡肝细胞在创伤后3h达高峰,部分凋亡肝细胞发生继发性坏死,其数量与肝功能变化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细胞坏死与凋亡是严重创伤后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坏死肝细胞是肝功能损害的直接因素,凋亡肝细胞通过发生继发性坏死加重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R)),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 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3.
Thyrocytes expressing MHC class Ⅱ molecules were separated from transgenic mice and were co-cultured with autologous spleen T lymphocytes. T cells did not proliferate and were not activated, but CD4+ T cells were promoted into apoptosis.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继发性肝癌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对52例继发性肝癌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别采用了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左外叶切除、右前叶切除、右后叶切除和肝楔形切除术。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3%、19.4%和11.9%。结论对适合手术的继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鲍晓  关永源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1):1289-1292
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研制出来的最初目的是降低血脂,但是现在发现它不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具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包括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生物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降低血压,逆转心血管系统的重构。充分理解statins的多效性作用及机制有利于它更好的在临床中被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6.
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对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和治疗进行了分析,采用切除后植皮或扩张头皮瓣修复治疗6例。结果6例病变切除彻底,随访无复发。其中2例植皮病例患者导致局部秃发,4例扩张头皮瓣修复外形满意。结论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头皮良性病变,头皮扩张术是修复治疗头皮脑回样病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脱髓鞘疾病与中老年人疾病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所有接受过磁共振头部扫描的病人进行评估,确诊出40位脱髓鞘疾病患者,并对大脑7个部位的脱髓鞘疾病按严重性分4级打分,统计临床数据,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40例患者中,出现在大脑半球、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前后角的脑白质损伤频率最多,分别占总量的50%、67.5%、77.5%和87.5%。脑白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1岁,这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有明显的提前。男性患者将近是女性患者的3倍(29∶11)。年龄、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收缩压、脑梗塞与脑白质损伤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高海拔地区,有效控制高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颅脑脱髓鞘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9.
开发中医专业课数据库并应用到教学中,以解决中医学专科教育学制短时数少、中医药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难于健全等主要问题。经过近4年的研究和探索,整合校内中医药数字资源,构建适合专科教育的中医专业课数据库,并借助高效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中医专业课数据库的应用,初步形成了异步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中医药专科教育新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0.
陈晨  汪凯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1):1239-1243
尼麦角林是一种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治疗。多项临
床前研究显示,尼麦角林对于认知障碍的改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尼麦角林除能够改善脑循环,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外,还具有营养神经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尼麦角林能够改善患者
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情绪障碍以及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尼麦角林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暂无尼麦角林治疗导致纤维化或麦角中毒的研究报道。本文就尼麦角林在神
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