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23篇
  免费   4291篇
  国内免费   2432篇
耳鼻咽喉   384篇
儿科学   700篇
妇产科学   204篇
基础医学   2364篇
口腔科学   773篇
临床医学   4810篇
内科学   3424篇
皮肤病学   522篇
神经病学   881篇
特种医学   16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38篇
综合类   11196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4811篇
眼科学   322篇
药学   4835篇
  56篇
中国医学   3922篇
肿瘤学   2005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1351篇
  2021年   1717篇
  2020年   1508篇
  2019年   759篇
  2018年   861篇
  2017年   1180篇
  2016年   845篇
  2015年   1629篇
  2014年   2079篇
  2013年   2563篇
  2012年   3733篇
  2011年   3990篇
  2010年   3460篇
  2009年   3112篇
  2008年   3279篇
  2007年   3225篇
  2006年   2603篇
  2005年   2033篇
  2004年   1412篇
  2003年   1251篇
  2002年   997篇
  2001年   853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比较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的影响。方法失血性休克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组(A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组(L组),每组25例。观察诱导前(T0),诱导后1 h(T1)、2 h(T2)、3 h(T3)、4 h(T4)患者血液pH值、血乳酸值(LAC)、碱剩余(BE),HCO3-值及NaHCO3用量。结果2组患者在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输入试验晶体液量、失血量这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3时间点较L组pH值显著改善(P<0.05);A组T2时间点LAC值较T0点显著降低(P<0.05),L组T2、T3、T4时间点LAC值较T0点明显升高(P<0.05),且在T2、T3、T4时间点LAC值L组较A组显著升高(P<0.05);NaHCO3用量A组比L组减少(P<0.05);BE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醋酸钠林格注射液可使用更少NaHCO3用量、更快速改善血pH值,降低血乳酸水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瑞香狼毒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包括理化和薄层色谱(TLC)鉴别,检测瑞香狼毒生品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的异同。结果(1)瑞香狼毒生品和炮制品中均含有糖类、苷类、酚类、鞣质类、有机酸类、皂苷类、黄酮类、甾体、三萜类、香豆素内酯类成分,可能含有挥发油、油脂类成分。水提液中酚类、鞣质类和皂苷类成分有差异。(2)水提液中,奶制品的黄酮类成分含量较低;乙醇提取液中,生品和三种炮制品的黄酮类成分基本相同。(3)水提取液中,醋制品的香豆素内酯类成分含量较高;乙醇提取液中,奶制品的香豆素内酯类成分含量较低。(4)水提取液中,生品的萜类成分含量较高;乙醇提取液中,生品和奶制品的萜类成分含量较高。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瑞香狼毒的化学成分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glycoprotein 73,GP73)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73、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75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应用Spearman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肝癌组织中GP73表达高于癌旁组织(χ2=73.60,P<0.05)。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与Vimentin呈正相关(r=0.46,P<0.05),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49,P<0.05)。GP73的表达与肝癌患者Edmondson分级、TNM分期及血管侵犯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GP73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和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异常子宫出血在我院住院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宫腔镜检查、术前超声情况、术后病理以及宫腔镜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9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1例(22.34%),子宫内膜息肉29例(30.85%),子宫肌瘤27例(28.72%),宫颈管息肉10例(10.64%),宫内异物5例(5.32%),子宫内膜瘤样病变1例,子宫内膜癌1例.术前60例超声检查宫内异常回声,宫腔镜术后证实有器质性病变和异物的53例;术前34例超声检查宫内无异常回声,宫腔镜术后证实有器质性病变和异物的20例.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宫腔镜诊断阳性率77.66%,高于超声诊断(63.82%)(x2=4.34,P<0.05).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全部改善,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管息肉的患者行息肉电切术后,少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不理想,需结合激素药物治疗.结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宫腔镜检查能明确其原因,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辅助药物治疗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宫腔镜技术应成为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检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黄连素(Berberine,BBR)对人肝癌细胞侵袭的阻止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抑制PLCγ1有关。方法:人肝癌SMMC-7721消化接种于用Matrigel胶包被的Transwell小室,在不同浓度的黄连素及JX401(p38抑制剂)、U0126(Erk抑制剂)、SU5416(VEGF抑制剂)作用24 h后,结晶紫染色并计数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p-PLCγ1的表达。结果:BBR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侵袭有明显阻止作用,与SU5416(VEGF抑制剂)作用类似。Westernblot结果显示黄连素抑制了SMMC-7721的p-PLCγ1表达。结论:黄连素具有阻止肝癌细胞侵袭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侵袭相关信号VEGF/PLCγ1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损伤血管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GF-1)表达的影响,探讨卡维地洛防治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后两组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3组均于术后1d、3d、7d、14d、28 d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MMP-2和IGF-1在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损伤组比较,术后14 d CAR组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减少,管腔面积显著扩大(P<0.05);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3~14d MMP-2表达显著减少(P<0.05),7 ~ 28 d IGF-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损伤后MMP-2和IGF-1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增殖,降低内膜增生,从而减轻再狭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针刺少阳经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前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比较采用经穴(经穴组)和非经非穴(非经非穴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各10例)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选取部分基因进行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72个差异基因;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110个差异基因。经穴组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脑内啡肽酶、 ATP合酶等,与治疗该病的关联性大。但非经非穴组涉及的基因功能广泛且分散,与治疗该病关联性较小,如细胞凋亡、 DNA修复等。 RT-PCR检测了经穴组的ATPAF2、 PTGS2、 TOR3A基因,非经非穴组的ACP2、 AURKA、 ARHGEF11、 CASP8基因,验证了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本经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在分子水平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而非经非穴产生的安慰效应并未找到与之对应的与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相关的靶基因,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方法 检索2008年1月-2013年6月发表的针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临床疗效、临床操作、诊疗标准及作用机制角度进行探讨.结果 针灸治疗干眼症以眼周局部取穴为主,常用穴位有睛明、攒竹、太阳等,配穴以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为主,但诊疗标准缺乏统一,机制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结论 针灸通过刺激神经兴奋,促进泪腺、睑板腺主动分泌泪液,双向调节性激素水平等环节起到缓解眼部症状的功效.  相似文献   
999.
西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明确,疗效的可预见性好,但难以去除毒副作用的影响.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疗效明显,常用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电针、耳穴等,治疗过程中可以调节并整合机体神经系统,抑制各种导致偏头痛的体液因子,缓解患者的不适.综合疗法在单纯针刺基础上结合药物、手法、艾灸、放血等方法,能够更加迅速缓解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常规面神经根部单纯血管减压和颅内段面神经全程减压的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评价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自2009-01~2011-01西安市红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的98例已经确诊为面肌痉挛的患者分为常规减压术组(n=49)和全程减压术组(n=49),常规减压术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全程减压术组采用面神经颅内段的全程减压的手术方式,手术后通过电话访问、信访以及门诊复诊的方式,随访患者的面肌痉挛改善程度和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情况:常规减压术组术后面肌痉挛消失45例,减轻4例,无效0例;全程减压术组术后面肌痉挛消失46例,减轻2例,无效1例,两组病人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减压术组术后出现1例面瘫,1例脑脊液漏,1例耳鸣;全程减压术组术后出现3例面瘫,1例听力障碍,1例耳鸣;全程减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常规减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结论采用全程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采用常规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并不明显,但全程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出现面瘫及听力障碍的机会较常规减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