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氨基胍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左肾动脉下方夹闭腹主动脉30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4)、缺血再灌注组(B组,n=7)和氨基胍治疗组(C组,n=7)。C组在夹闭动脉前静脉注射氨基胍(100mg.kg-1),术后8h再肌肉注射氨基胍(100mg.kg-1)1次。术后24h对兔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观察脊髓病理改变情况,检测脊髓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TUNEL法检测脊髓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Bax与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h,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氨基胍治疗组兔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内NO含量和NOS活性下降(P〈0.05),脊髓细胞凋亡指数下降(P〈0.05),Bax蛋白表达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脊髓损伤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氨基胍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iNOS活性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调节Bax、Bcl-2蛋白表达抑制脊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hVEGF-165基因转染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自体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用股骨颈截骨后克氏针再固定的方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分为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未治疗组,每组9只动物(18侧髋关节)。脂质体法将hVEGF-165基因转染进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模后10周经大转子将细胞植入股骨头坏死区,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转基因干细胞随机植入同一动物的左侧或右侧后肢。细胞移植后第2、8和12周取股骨头标本进行骨小梁定量分析,结合X线和同位素断层扫描分析3组间成骨修复的差别,并比较第12周时各组标本中截骨平面以上的血管数。结果①造模手术后10周,手术侧股骨颈骨折已愈合,但股骨头均出现典型的坏死。②骨小梁定量分析提示,在每一个时间点各组的成骨修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成骨修复好于单纯干细胞移植,未治疗组最差。X线和SPECT的表现与此相符。③12周时,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中血管数量最多,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未治疗组的血管数量没有统计差别。结论与未转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相比,转染hVEGF-165基因后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增加股骨头坏死区血管...  相似文献   
43.
椎板整块切除后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T-型锯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7月-2002年12月,对17例椎管内肿瘤采用T-型锯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精确回 植。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 17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ASIA术前 评分3例为C,13例为D,1例为E,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其中1例恶性肿瘤术后11个月因肿瘤复发神经症状 突然加重而再次手术。17例患者术后6个月再植椎板均愈合,没有发现骨质吸收、椎管狭窄、脊柱后突及不稳。 结论采用T-型锯将椎板整块切除后精确回植的椎管成形术,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是一种新的治 疗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亲和素-生物素黏附系统(avidin-biotin binding system,ABBS)快速黏附雪旺细胞(SCs)对组织工程神经促进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以坐骨神经缺损10 mm作为实验模型.取40只Wistar大鼠分成A、B、C、D4组,每组10只.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组;B组:空白对照组,用聚乳酸己内酮共聚物[ Poly(L-lactic acid-co-epsilon-caprolactone),P(LLA-CL)]支架修复神经缺损;C组:P(LLA-CL)支架上用普通方法黏附雪旺细胞修复神经缺损;D组:P(ILA-CL)支架上用ABBS法黏附雪旺细胞修复神经缺损.术后3个月,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轴突及髓鞘厚度,评估ABBS对于促进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 C组与D组的神经修复效果无差别.虽然修复效果不及A组,但是均明显好于没有雪旺细胞的B组.结论 ABBS在动物体内实验中未对组织工程神经促进神经再生造成不利影响,是一种可靠的细胞快速黏附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本研究对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9月间,使用PLF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54例(A组,PLF组),使用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4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B组,PLIF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7.6岁(60~75岁),其中男25例,女29例,术后平均随访39.4个月(35~44个月);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8.3岁(61~77岁),其中男23例、女26例,术后平均随访37.7个月(33~42个月)。使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PLF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75.9%,PLIF组优良率为93.9%,两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χ2=6.31,P<0.05)。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末次随访时PLF组融合率为88.9%(48/54),PLIF组融合率为100%(49/49),两组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78,P<0.05)。术前两组的椎间高度无显著差别,而术后7...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总结第4代陶瓷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和临床随访(平均10个月)的结果。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不同髋关节疾病患者应用第4代Delta大直径陶瓷 陶瓷股骨头假体系统行人工THA,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估,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对35例实施第4代陶瓷界面THA手术的患者进行疗效随访,21例获随访,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3±21.4)岁(28~77岁),平均随访时间(9.7±7.2)个月(2~22个月),平均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87.9分。结论 在THA中应用第4代陶瓷界面平均10个月以上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本研究探讨利福平(rifampicin)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退变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2组:A组以利福平每日10 mg/kg灌胃5周,B组以生理盐水每日2 mL灌胃5周,后4周两组均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L)每日21 mg/kg。第5周检测血清骨钙素含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股骨头内P-gp表达,并进行股骨头骨计量学和凋亡染色分析。结果 A组P-gp活性和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与B组相比,A组骨化中心面积、骨小梁厚度及数量、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分离度、脂肪细胞数量和周长、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1)。结论 利福平可减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股骨头退化样改变,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骨组织的P-gp活性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8.
超声是一种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常规的检查手段X线、CT和MRI相比,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便捷、经济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重视,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折、先天畸形等疾病。本文主要针对超声在骨关节炎诊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和48h取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标本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呈凋亡形态改变,TUNEL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轻度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出现。再灌注24h时凋亡细胞较48h时为多。结论:细胞凋亡是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50.
背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增加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伤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传统开放手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止点,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目的:评估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微小切口非空心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行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20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1~60岁,平均(50.3±5.5)岁,伤椎位于T11~L2,均属A3型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个3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腰背痛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及术后各时间点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结果:手术时间为80~110 min,平均(90±9)min;出血量为40~95 ml,平均(68±17)ml;住院时间5~8 d,平均(6.7±1.2)d。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29个月,平均(26±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5±1.1)分明显下降至术后即刻(1.9±0.6)分(P〈0.001)及2年随访时(0.4±0.5)分(P〈0.001);椎体高度压缩率由术前(49.3±7.4)%显著下降至术后即刻(5.2±1.6)%(P〈0.001)及2年随访时(7.0±1.5)%(P〈0.001);后凸角由术前22.0°±1.9°下降至术后即刻3.1°±1.8°(P〈0.001)及2年随访时6.1°±1.4°(P〈0.001)。术后随访过程中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无明显减小。无一例出现螺钉松动、断钉及断棒。结论: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并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