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临床上关节软骨缺损难以自我修复,治疗难度大。传统软骨移植、组织工程技术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软骨修复,但存在治疗过程繁琐、安全性不高、疗效不明显等缺点。软骨原位再生技术通过在软骨缺损处放置支架,提供软骨再生所需空间并缓慢释放生物诱导因子,达到促进软骨再生的目的。该文就关节软骨原位再生技术的演变、支架构建、自我作用激活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随着人口老龄化,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美国行髋、膝关节置换术者将分别达到570000例和3480000例[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提高PJI 的诊疗水平已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 PJI 的诊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两切口”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两切口”微创置换组15例、后路小切口置换组17例于手术后6年进行Harris评分,并于Cybex2000检测设备上行髋关节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的肌力测试,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Harris评分“两切口”微创置换组(91.2±4.3)分(n=15),后路小切口置换组(93.5±4.8)分(n=1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所有患者髋关节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的肌力测试,“两切口”组(n=15)分别平均是:(41.7±8.2)Nm,(17.6±5.2)Nm,(36.2±2.8)Nm,(12.9±4.1)Nm,(1.4±1.3)Nm;后外侧小切口组(n=17)分别是:(38.4±4.1)Nm,(18.4±2.6)Nm,(5.3±3.4)Nm,(14.8±3.7)Nm,(1.7±0.5)N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屈曲肌力,“两切口”微创置换组是(21.2±4.3)Nm,小于后路小切口置换组(33.3±5.9)Nm(P〈0.05)。结论“两切口”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人路全髋关节置换中期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钉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8月68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分为2组:单纯PVP组( n=37),只行双侧PVP;PVP联合内固定组(( n=31),行双侧PVP+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及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矫正率。结果单纯PVP组骨水泥注入量(5.7±1.1)ml,手术时间(43.4±5.0) min,出血量(5.5±1.5)ml,住院时间(3.2±0.4) d。 PVP联合内固定组骨水泥注射量(6.1±1.4)ml,手术时间(74.7±8.6)min,出血量(70.2±4.7)ml,无一例需要输血,住院时间(5.3±1.0)d。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30个月)。 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1、2、3个月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单纯PVP组( 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压缩率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 P<0.05);2组内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前与术后各时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角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2组椎体后凸角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矫正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后凸矫正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5例(13.5%)出现再骨折  相似文献   
35.
脊柱肿瘤约占全身骨肿瘤的5%,因其解剖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刮除或囊内切除术仍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1968年,Lievre等首先报告对一例L4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切除术。随后,Stener和Johnson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分期切除手术。Roy-Camille等最先报告通过单一后侧入路进行脊柱肿瘤切除术。此后,又有多位医生进行了相当成功的椎体切除或全脊椎切除术,但他们都是以刮除或囊内切除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36.
骨关节炎,也称骨关节病,即老百姓常叫的“骨刺”、“骨质增生”,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说得简单些便是关节的老化,多累及手、膝、腰椎等负重关节,引起肌肉疼痛、炎症或行动不便。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关节致残的主要原因,有些患者不得不动手术换上人造膝关节或人造髋关节。但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却因为存在一些误区,使得疗效不尽如人意。请看——  相似文献   
37.
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60岁以上肥胖患者,同时进行节食和体育锻炼,能够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和减轻膝关节疼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8.
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不同保肢手术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总结膝关节恶性骨肿瘤不同保肢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 ,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自1990年 1月 - 2 0 0 2年 3月行保肢手术的膝关节恶性骨肿瘤 6 3例 ,其中瘤段灭活再植 2 8例、异体骨移植 2 2例、人工假体置换 13例 ,按照Enneking方法分期 ,其中IB期 3例、IIA期 2例、IIB期 5 8例 ,比较 3种保肢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MSTS评分。结果 局部复发率 :瘤段灭活再植的局部复发率为 2 1.4 % ,异体骨移植为 18.2 % ,假体置换为 15 .4 % ,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人工假体置换的并发症明显小于其他两组。根据MSTS评分 ,人工假体置换组为 86 % ,瘤段灭活再植与异体骨移植分别为 6 5 %和 70 % ,差异显著性。结论假体置换具有并发症少 ,恢复快 ,功能好的优点 ,但对于青少年膝关节恶性骨肿瘤患者 ,尤其是骨骺没有愈合的 ,瘤段灭活再植及异体骨移植仍然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胸腰段椎体爆裂型骨折前后路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裂型骨折在胸腰椎骨折中占半数以上 ,形成的碎骨块容易向后凸入椎管 ,造成脊髓与神经损伤 ,需要手术减压。笔者对侧前方减压加Ⅰ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后路减压加短节段内固定术的疗效进行了比较。临床资料和方法 自 1993年 4月至 2 0 0 0年 10月 ,对 81例胸腰段椎体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3 8.2岁 ( 17~ 67岁 )。手术时间为伤后 1~ 12d。骨折发生部位 :T81例 ,T1 1 3例 ,T1 2 11例 ,L1 4 6例 ,L2 13例 ,L34例 ,L4 2例 ,L2 、L3同时骨折 1例。( 1)前路手术组 :5 2例 ,男 4 0例 ,女 12例 ;…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 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 结论 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