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1 毫秒
61.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难点及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锁髓内钉由于能有效防止股骨干骨折术后短缩和旋转畸形的发生,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已逐渐成为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自身设计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进钉点选择、闭合复位、远端锁钉困难等问题。笔者自2004年10月~2006年4月针对上述难点进行改进,手术治疗76例股骨干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平行双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4例,采取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平行双锁定钢板治疗,对骨折愈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2w,24例患者X线片显示,23例(95.83%)患者骨折线愈合情况良好,1例(4.17%)骨折线未完全愈合但无移位,无未愈合及移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参照改良的G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3例(54.17%),良7例(29.17%),可3例(12.50%),差1例(4.17%),临床治疗优良20例(83.33%).结论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平行双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髁间骨折能达到良好的骨折愈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因素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4例无明显骨折脱位的颈髓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59.1岁。根据术前颈椎退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退变组(6例),中度退变组(10例),重度退变组(8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SF-36量表测定及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2个月。轻、中、重度退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别为12.1±1.5,10.3±1.8,7.3±1.0,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为16.3±1.0,15.3±1.4,13.0±2.3,JOA评分提示中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85.7%)>中度退变组(74.6%)>重度退变组(58.8%);SF-36量表8个维度测定提示术前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是外伤性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退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两者关系在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4.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浙江省卫生厅于2011年启动了复合型公共卫生骨干培训项目。该项目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脊髓前移现象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1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44例,女37例;年龄37~72岁,平均52.3岁;脊髓型颈椎病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81例患者中行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椎间盘切除术50例.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Da)和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Dm)等参数,评估颈脊髓向前移位距离及其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20.7个月.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术前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分别为(11.11±1.59) mm与(6.30±0.84) mm,与术后6个月的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11.63±1.47) mm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6.62±0.80)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除C2-3水平外,在C3-4 C4-5、C5-6 C6-7各椎间隙水平,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共35例在手术减压节段△Da >2 mm或△Dm >1.3 mm,占43.2%(35/81).术前颈椎曲率指数为10.0%±6.3%,术后6个月为13.5%±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从术前的(9.7±1.5)分提高到术后1周的(13.7±1.1)分及术后6个月的(13.9±1.3)分.1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后1周下降,其中14例MRI测量达到脊髓显著前移标准.余无一例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术后存在脊髓前移的现象,脊髓前移可能导致脊髓二次压迫.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5 例28足.其中男19 例,女6 例;年龄20~65 岁,平均37.8 岁.术前均行跟骨轴位、侧位X线检查,并进行CT平扫加重建.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9足,Ⅲ型9足.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25 例均获得8~18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术后伤口感染3足,2足浅表感染,1足深部感染,所有跟骨后关节面和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满意,无内固定物并发症发生.骨折于术后9~16周愈合,平均10.6周.随访期间后关节面均无塌陷发生,X线片示Bhler角和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按照美国踝足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6足(57.14%),良9足(32.14%),差3足(10.71%),平均88.7分,优良率89.29%.3足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微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佳等优点,也适合治疗软组织挫伤严重、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的跟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67.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自2007-01—2010—12收治的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随机分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组(A组)和短节段经伤椎内固定组(B组),采用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比较组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2组手术前后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改善和Cobb角恢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改善和Cobb角恢复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时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及复诊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4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P-IgM水平将患儿分为MP感染组(MP-IgM≥1:80,)和非MP感染组(MP-IgM<1:80)。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MP-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MP感染组CD3^+、CD4^+、CD4^+/CD8^+、CD^+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CD8^+、CD16^+56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P<0.05。MP感染组IgA、IgM、IgG、C3、C4水平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P<0.05。结论M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具有紧密的关系,其是导致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鹿龙再生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脾CD4+CD25-细胞(teff细胞)中T-bet、GATA-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IFN-γ腹腔注射加白消安灌胃的方法建造40只再障小鼠模型,分别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一般浓度、5倍浓度和10倍浓度的鹿龙再生汤进行灌胃治疗,分别归为再障组、再障小剂量组、再障中剂量组和再障大剂量组(n=10);另取40只正常小鼠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分别归为正常组、正常小剂量组、正常中剂量组和正常大剂量组(n=10).通过骨髓活检病理学检查观察用药后各组小鼠的骨髓造血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各组小鼠脾teff细胞,利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脾teff细胞T-bet、GATA-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再障组相比,再障中剂量组和再障大剂量组小鼠的骨髓造血有所恢复,尤其是再障大剂量组.(2)再障大剂量组小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脾teff细胞T-bet基因mRNA的表达、T-bet/GATA-3的比值较再障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GATA-3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大剂量鹿龙再生汤可改善再障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再障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脾teff细胞的T-bet、GATA-3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前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集的10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耳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06例患者中85例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80.19%,共检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47.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9株,17.76%);革兰阴性菌27株(25.23%),以铜绿假单胞杆菌为主(8株,7.48%);真菌29株(27.10%),以酵母样真菌为主(12株,11.2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平及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高。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他定、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琳、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结论 重庆地区慢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酵母样真菌。重庆地区气候潮湿,真菌阳性率较高,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应重视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