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蝶形板枕颈内固定系统与SUMMIT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蝶形枕骨板的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将该系统中枕骨部3、7、11枚螺钉的固定方式与传统DEPUY SUMMIT系统作对照,建立两套枕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后枕颈活动,分别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种工况下施加40N垂直载荷及1.5N·M力矩的预载荷,观察两套内固定系统中枕骨的螺钉应力及位移分布.结果 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6种工况下,两套系统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后伸状态,且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其中,蝶形枕颈系统3枚、7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分别较SUMMIT系统增加16.5%、15.0%,11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较SUMMIT系统减少15.6%,随着蝶形钢板枕骨螺钉固定数量的增加,螺钉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少,并低于SUMMIT系统最大应力值;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同样出现在后伸状态,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不同螺钉组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均小于SUMMIT系统组,分别减少10.0%、11.4%、11.8%,随着蝶形钢板螺钉数目的增加,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呈减少趋势.结论 SUMMIT系统与蝶形枕颈系统在枕颈内固定术中均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与即刻稳定性,对于儿童、老年骨质疏松的枕颈疾患,蝶形枕颈系统可提供自由选择的螺钉铆定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多一种参考和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2.
"热入血室"证伤寒与温病均有,通过总结与归纳历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观点,从伤寒与温病两个不同角度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从而窥探"热入血室"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异同。温病对"热入血室"的认识脱胎于伤寒,但又补充、丰富了该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在临证时应从伤寒与温病两个角度合参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33.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指在人体大系统中,五个脏腑系统由五脏与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分别组成,在病理、生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与关联,在治未病领域集中体现为五脏元真通畅。而五脏元真通畅的实质是气血中和。五脏相关与气血中和在治未病范畴的指导思想紧密相连,两者相互渗透、可以相互诠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互联网+思维下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在本院内科住院人群中筛选合格受试对象,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愿糖平”微信公众号进行互联网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24周后监测两组糖尿病相关检验指标,比较干预效果。结果:2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大(P0.05)。结论:互联网+思维下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倾向,为中医从病因学角度切入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有效病例3364例,分别进行危险因素亚组、危险因素个数分组两个维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亚组与无危险因素人群对照,主要倾向于痰湿、湿热体质;以危险因素个数为分组依据,1种危险因素组倾向于湿热体质,2种危险因素组、3种危险因素组和4种及以上危险因素组倾向于痰湿、湿热体质。结论: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分布最多,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针对痰湿、湿热体质进行调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明确不同患者证型构成情况,发现其中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67例患者,收集其一般情况及四诊等信息,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患者证型构成规律。结果:在观察的367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不同证型患者性别构成、病程长短、体重指数、危险分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病发病早期,患者证型较集中地分布在痰湿壅盛型。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个体差异有一定规律可循,痰湿可能为东莞地区高血压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 2 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使血糖逐渐控制至正常范围。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膳食中全日各营养成分按早餐 1 5 ,午、晚餐各 2 5分配。结果  2 0例糖尿病患者行 1个月糖尿病饮食治疗后 ,血糖均得到较好控制 ,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观察其氮平衡情况均处于正氮平衡。结论 我们每日供给糖尿病患者蛋白质、脂肪等是按患者的身高、体重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量。通过氮平衡的测定为正氮平衡 ,说明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 ,可以满足患者生理、生活需求 ,达到了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将标本枢椎切除,分别进行前路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重建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人工枢椎组)及前路异形钛网支撑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异形钛网组),测量各组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种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的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前屈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后伸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弯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右侧弯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与正常组和异形钛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著性大于正常组(P0.05);左、右旋转工况下,三组C2节段的RO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异形钛网组均显著性大于正常组(P0.05),异形钛网组均显著性大于人工枢椎组(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对比异形钛网重建枢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桥梗死后脑默认网络(DMN)连接是否异常及可能的代偿机制.方法 23例亚急性脑桥梗死患者与23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参加了本研究.在Philips Achieva 3.0T MRI上采集所有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以后扣带回(PCC)为种子点,分别提取脑桥梗死组与对照组的DMN,分析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FC)情况.组间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亚急性期脑桥梗死组FC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中央后回、左侧内侧前额叶和左侧楔叶;FC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岛叶、左侧小脑后叶、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枕下回.结论 亚急性期脑桥梗死患者的 DMN存在异常,FC的变化提示相关脑区皮质功能重组或代偿.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通过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MSCTA图像资料与临床手术中所见进行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经全麻下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证实的急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A检查,对其CTA资料进行分析,采用(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窥镜(VE)等方法 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脑动脉树,观察前交通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周边血管及骨质的关系,并在CT工作站上模拟手术入路.将上述指标同手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其一致性.结果 手术证实31处动脉瘤,CTA检出30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100%,另外,CTA检出的动脉瘤内血栓9例(9/9),穿支血管6例(6/8),术前CTA清晰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及颅骨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结论 MSCTA对前交通动脉瘤显示率高,与临床手术对比一致性好,在短时间内(10分钟内)即能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形态、指向、轮廓、动脉瘤与载动脉血管的关系及动脉瘤径的宽度,无创、安全、快速、可靠性高,故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及独立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