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热入血室证同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首次对热入血室进行了论述。后世对该证的研究颇多,争论也不少,焦点是血室到底位于何处。目前对血室的解释主要有冲脉、肝脏、冲任、胞宫等多种说法[1],此外,也有医家认为热入血室即营血分证[2-3]。笔者拟就热入血室与营血分证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析热入血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子东 《天津中医》2002,19(2):27-28
  相似文献   

3.
4.
热入血室这一病名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书中专门论述了本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原则和治禁。尔后,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对非经期是否可患此证,此为女人独有之证还是男女均可染患之证,以及血室的具体部位等问题,众说纷纭,使读者无所适从。我们根据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多年临床体会,试作如下论述。1 《伤寒论》关于热入血室的有关条文及其所揭示的问题《伤寒论》涉及热入血室的条文共有4条。如148条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静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相似文献   

5.
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即概括论述了一切六淫外邪所致的各种急性热病,也包括了各种温病的某些大法在内.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展,使温病学说从"广义伤寒"范畴中独立出来,特别是自金代刘完素至明清,各医家在温病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温病系统学说的独立学派.现扼要说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1病因及传入途径 <素问@五运行大论>有"寒暑六入"之说,意即自然界六淫之邪,可用寒暑二者为首,区别其阴阳属性,划分为两大类.六淫就其本身属性而言,暑、风、火属阳邪;寒、燥、湿属阴邪.各种客邪伤人,莫不各因其邪气本身属性的阴阳以类相从,阳邪易与阳类相从而多犯偏上属阳的部位,阴邪易与阴类相从而多犯偏下属阴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热入血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理表现,它最早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汉以后的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有所阐发。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这一学术问题,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至今尚缺乏系统的论述。现就个人对热入血室的认识略述于后。1 血室的基本概念何谓血室?它指的是什么部位?包括哪些脏器及附属组织?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看法。如唐·王冰说:“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血海满也,即是观之,冲是血室可以知矣。”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说:“人身之血室者,荣卫停留之所,经脉百会之处,即冲脉是也。”明…  相似文献   

7.
1“血室“的含义   对于血室,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以成无己、方有执为代表,认为血室为冲脉.如成无己曰:“血室者,营卫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也.“[1]其理由是因为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以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  相似文献   

8.
9.
10.
"热人血室"最早由汉代张仲景所提出,后人根据<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条文,提出了"热人血室"的种种理论.关于热人血室争论最多的是何为血室.通过对汉代以来的文献分析,表明血窒即子宫,其生理功能与冲脉、肝脏密切相关.热入血室也当为女子所特有之疾病.探讨了热入血室的病因、病位、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热入血室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盆腔炎和产褥感染的范畴,治疗这些疾病时可参考热入血室的治疗方法.现代疗法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现代医学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医温病学认为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甚至有些温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引起流行形成瘟疫,给全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而对温病除了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外,还必须重视预防。目前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因此中医温病相关的预防方法、措施及认识对该病预防也有重要意义。今就有关温病预防的意义、重要性及方法介绍如下,以求对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6.
试论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温病”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茂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295-296,297
论述了病毒性心肌炎符合温病的一般特点;同心悸,怔忡,胸痹等病相比较而言把该病归为祖国医学“温病”范畴更为合理,在临床治疗上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而且最后进一步提出其究竟属于何种具体温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浅析温病中的瘀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宁 《国医论坛》2004,19(1):24-25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热病。在不同温病的复杂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热、毒、湿、伤阴等因素,而对温病过程中的血瘀证重视不足。在温病学的教科书中,化瘀法也通常不被列为主要治法。是文按新感温病病程进展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8.
总结杨进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特色。理论教学方面:为利于学生记忆与运用,在知识点的分解、类症鉴别与归纳方面的独特技巧。实践教学方面:以问题为中心,结合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学生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体系的建立和方证结合的遣方用药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医教学中尚存在教学与科研脱离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强调和加强两者的结合 ,从而培养出来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新世纪医药人才。为此 ,文章介绍了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一些探索 ,如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开放科研实验室 ,开设温病实验科、开展系列科研讲座等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加深了对温病理论的理解 ,从而达到了传授知识、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中医诊治方法。方法:对2008年春夏季节在我区流行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14例进行临床观察,并按传统医学中"湿温病"进行论治。结果: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属邪伤肺卫者85例,占74.56%;卫气同病者27例,占23.68%;气营两燔者2例,占1.75%。通过中药内外共同施治,114例患儿中临床痊愈105例,有效9例。结论:中医药辨证、内外兼治本病尤其是一般病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