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目的:评价铥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组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应用2μm铥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98例,肿瘤直径0.3~3.0 cm。随访观察术中术后出血、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常规定期行膀胱镜复查。结果:19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均极少,术后继发出血2例,均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时间5~35 min,平均(15±7)min。ASA评分3~4级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中均平稳,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完成105例。所有患者无闭孔神经反射;1例膀胱穿孔、尿外渗,但无水中毒发生。导尿管留置0~7 d,平均(1.8±0.6)d;术后住院0.5~4 d,平均(1±0.4)d。术后随访3~36个月,有8例复发,无1例出现进展。结论:铥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术中出血极少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短等优点,可适用于ASA 3~4级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金丝桃素荧光细胞学检查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利用DMSO将金丝桃素溶解,采用不同的孵育时间孵育正常膀胱尿路上皮和膀胱癌细胞株,探索最佳孵育时间,并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株荧光强度的分布。(2)取临床资料完整、病理结果明确的膀胱癌标本库标本低级别5例、高级别5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5例;消化组织,并将细胞悬浮,金丝桃素孵育细胞,将其荧光强度与细胞株标准强度比对,验证标准强度分布。(3)对108例可疑膀胱癌患者同时行金丝桃素尿荧光细胞学、尿脱落细胞学和经腹部超声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确诊,比较分析以上检查方法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丝桃素最佳孵育时间为15 min,正常细胞株与RT4、J82,以及正常组织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荧光强度均有明显区别,且在患者得到验证。108例可疑膀胱癌患者中,经病理证实78例为膀胱癌。7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72例金丝桃素结果阳性,23例尿脱落细胞学阳性,57例经腹部超声诊断为膀胱癌,灵敏度分别为9.23%(72/78)、29.49%(23/78)、73.08%(57/78)。30例同期治疗的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中2例金丝桃素结果假阳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1例假阳性,经腹超声检查8例假阳性,特异度分别为93.33%(28/30)、96.67%(29/30)、73.3%(22/30)。正常对照组:30例正常人检查结果均无异常。金丝桃素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显著优于尿脱落细胞学(P0.05)和腹部超声检查(P0.05),但低于病理切片(P0.05)。特异性接近尿脱落细胞学(P0.05)和病理切片检查(P0.05),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金丝桃素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低级别和高级别的灵敏度分别为:90.5%(38/42)、9.44%(34/36)。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低级别和高级别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灵敏度分别为23.8%(10/42)、36.1%(12/36)。在低级别和高级别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金丝桃素的敏感性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P0.001和P0.001)。结论:采用金丝桃素作为光敏剂的膀胱癌尿荧光细胞学检查灵敏度比尿脱落细胞学高、特异性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量化诊断膀胱癌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3.
罗西维林缓解膀胱镜检查术中痉挛性疼痛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门诊膀胱镜检查术的男性患者125例,试验组的63例在术前1h口服罗西维林片剂20mg,术后继续口服1d,10mg/次,3次/d,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术中NRS评分分别为试验组(2.1±0.9)分、对照组(3.6±1.8)分(P〈0.01);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5min时NRS评分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4.
背景与目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electroresection,TURBt)作为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常规术式已有多年,但对某些特殊患者并不适用,而经尿道钬激光(Ho:YAG laser)技术作为新兴的术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治疗中.本文总结了经尿道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体会.方法:2005年7月-2008年2月对9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钬激光治疗.男性69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56岁(25~87岁),肿瘤单发56例,多发36例.肿瘤直径0.5~4.0 cm.术前病理均提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1例年老、一般情况差者采用局麻.结果: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创面基底及创缘病理检查无残余肿瘤,术后均按常规方法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并定期随访,每3个月膀胱镜复查.手术时间平均18 min(10~50 min),出血极少.无膀胱穿孔及术后继发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置导尿1~3 d,最短14 h.局麻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并可起床活动.术后住院1~3 d,其中43例为日间手术(入院当天手术,第2天出院).术后随访平均15个月(2~31个月),12例复发(13.3%),再次行激光或电切治疗. 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安全,创伤更小,患者耐受性好,疗效与传统TURBt相似.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估前列腺癌患者双睾切除术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方法 研究对象为100例老年男性,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 Ⅲ)提出的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标准.实验组为50例因前列腺癌行双睾切除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对照组为上海市男性健康俱乐部50名年龄匹配的男性,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清总睾酮,计算体重指数(BMI).分析患者行双睾切除术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否增加.结果 患者双睾切除后体重指数、腰围、甘油三脂、空腹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总睾酮、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双睾切除后1年以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增加,预示这些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及对比联合应用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和M受体阻滞剂(托特罗定)及单用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治疗男性顽固性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集我院184例顽固性下尿路症状(LUTS)的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程4周至2年。所有患者均为应用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0.2 mg,1次/d,治疗1周后LUTS症状无改善。入选病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坦索罗辛组89例继续应用坦索罗辛0.2 mg,1次/d,治疗4周;联合治疗组95例联合应用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和M受体阻滞剂(托特罗定),给予坦索罗辛0.2 mg 1次/d+托特罗定2 mg 2次/d,治疗4周。分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储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最大尿流率(Qmax)检测,评估治疗后LUTS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坦索罗辛组储尿期IPSS、QOL总体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3.23±4.39)、(4.23±1.27)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2.21±4.07)、(3.53±0.9)分,Qmax由治疗前的(12.31±8.39)ml/s上升到治疗后的(14.12±8.62)ml/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储尿期IPSS、QOL总体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4.45±5.31)、(4.45±0.79)分降到治疗后的(6.56±2.03)、(2.34±0.73)分,Qmax由治疗前的(11.41±9.21)ml/s上升到治疗后的(15.52±8.35)ml/s,与联合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84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联合应用坦索罗辛和托特罗定能明显缓解男性顽固性下尿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和急性尿潴留发生。  相似文献   
37.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单孔腹腔镜手术(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受器械技术的限制,仅作为简单手术的备选手术方案。90年代起,LESS开始应用于外科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及疝囊成形术等。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2007年Rane等首次利用LESS成功实施一例单纯肾切除术,LESS逐渐应用于泌尿外科。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前列腺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 前列腺肉瘤样癌患者2例.例1,51岁.因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2个月,急性尿潴留入院.实验室检查PSA值2.31 ng/ml,CT检查示前列腺密度不均,左叶弥漫性增大、浸润膀胱.经直肠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肉瘤样癌.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加尿流改道(Bricker手术),术后行局部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例2,54岁,因排尿困难伴间歇性肉眼血尿1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PSA 2.61 ng/ml.B超检查示低回声块.CT检查示前列腺密度不均.经直肠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肉瘤.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加尿流改道(Bricker手术). 结果 2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前列腺肉瘤样癌.镜下肿瘤组织由上皮癌细胞和肉瘤样间质2种成分组成,之间可见移行区过渡.免疫组化:2种成分中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均呈阳性表达.癌细胞波形蛋白阴性,肉瘤样细胞阳性.例1术后41个月出现广泛转移,2个月后死亡.实验室检查PSA正常.例2术后16个月出现骨转移并有局部复发,手术去势联合比卡鲁胺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3个月无效,术后19个月死亡.实验室检查PSA<4.0 ng/ml.结论前列腺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切除辅以局部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39.
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新型双频双脉冲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方法:总结150例输尿管镜下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经验。男94例,女56例;平均年龄42岁。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48例,中段35例,下段64例。合并另一侧多枚结石者3例。结果:150例患者一次碎石成功136例(90.6%),1周结石排净131例(96.3%)。上段碎石失败9例中,二期行ESWL治疗5例;输尿管成角扭曲改开放手术2例,碎石中发生输尿管穿孔2例。中下段失败5例,其中碎石不完全1例,尿酸性结石未能粉碎1例,输尿管镜操作失败改开放手术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轻重不等的肉眼血尿。无发热,脓肾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2min,平均激光工作时间3.3min。术后平均住院2.5d。结论:双频双脉冲激光是一种功能单一、操作简单、安全、对软组织损伤小,碎石高效的激光。可作为输尿管结石不宜行ESWL治疗或:ESWL治疗失败后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