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2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最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 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 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黄芪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Narrow-alley Test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并对其进行体视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 神经行为学检测,模型组大鼠的不对称分值明显升高,治疗组大鼠不对称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积和比膜面积均较模型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 结论 黄芪能够减轻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肿瘤患者综合康复护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不仅能改善肿瘤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探索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对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后星形胶质细胞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ror-alpha,TNF-α)与水通道蛋-4(aqu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第二代第1 d的星形胶质细胞。将星形胶质细胞放入缺氧培养箱(1%O_2、94%N2、5%CO_2),分别干预1、2、3、4 h,复氧24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QP-4和TNF-α的表达情况。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0.001μmol/ml ASIV组、OGD/R+0.01μmol/ml ASIV组,用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AQP-4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氧糖剥夺复氧后AQP-4和TNF-α的表达均增加,且AQP-4在OGD3 h时表达达到高峰,TNF-α在OGD1 h时表达达到高峰(P0.05);OGD3h+0.001μmol/ml ASIV组和OGD3 h+0.01μmol/ml ASIV组的AQP-4基因表达水平较OGD3 h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与OGD3 h组相比,OGD3 h+0.001μmol/ml ASIV组的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OGD1 h+0.001μmol/ml ASIV组和OGD1 h+0.01μmol/ml ASIV组的TNF-α基因表达水平与OGD1 h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与OGD1 h组相比,OGD1 h+0.001μmol/ml ASIV组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氧糖剥夺复氧模型可以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上TNF-α和AQP-4的表达,且TNF-α的表达先于AQP-4;黄芪甲苷可能是通过下调TNF-α的表达来影响AQP-4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水肿。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孕早期经腹部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单胎妊娠孕妇86例,在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测期间行超声检查,依据头臂长分为两组,甲组头臂长分别为45~60mm共40例、乙组头臂长分别为61~84mm共46例,比较两组胎儿心脏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甲组40例孕早期超声检查成功率20.00%显著低于乙组46例的65.22%(P0.001)。孕早期超声检查拟诊断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孕中期再次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2例孕妇最终选择引产。孕早期经腹超声诊断7例为胎儿水肿(皮下水肿、淋巴水囊瘤),2例孕妇孕中期超声检查未见异常,5例孕妇选择引产。新生儿在孕早期和出生后心脏结构检查均为正常的有77例。结论研究表明当胎儿头臀长(CRL)60mm时,孕早期经腹部超声成功率较高。孕早期孕妇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提前发现心脏畸形,有助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进而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77.
目的动态观察实验性脑出血(ICH)血肿周围组织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又分为5个时间点。采用肝素化VII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做大鼠IC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监测大鼠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IL-8、ICAM-1的动态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针道周围组织各个时间点仅见少量IL-8、ICAM-1表达。模型组各个时间点IL-8、ICAM-1表达均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H后大鼠血肿周围组织IL-8、ICAM-1表达均上调,IL-8,ICAM-1参与了ICH的病理过程。观察IL-8、ICAM-1浓度,对判断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8.
秦毅  王荣光  戴红蕾 《眼科》2009,18(5):348-351
目的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内眼术后各种角膜上皮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36例(36眼)各种内眼手术后角膜上皮病变迁延不愈的患者,其中大泡性角膜病变5例,非大泡性角膜病变31例。方法对上述患者适当处理角膜病灶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并调整眼部用药,一旦角膜上皮愈合即摘除软镜;同一软镜持续配戴不得超过3周,否则更换新软镜。随诊6个月观察患者角膜愈合情况。主要指标角膜上皮愈合、刺激症状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5例(97.22%)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在3天内明显好转。至随诊6个月,30例(83.33%)完全缓解,6例(16.67%)明显缓解;30例(86.11%)视力明显提高。全部患者未出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非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患者在3周内角膜病变痊愈、症状消失,摘除软镜;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中3例10周内摘除软镜,2例观察至6个月仍需配戴。结论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促进内眼术后各种角膜上皮病变愈合的效果显著,同时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的眼部刺激症状,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9.
颅神经迂曲纤细,且毗邻复杂,很多疾病与其相关.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且能够任意角度各向同性成像,已逐渐取代二维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成为颅神经成像的常用方法.对三维磁共振成像显示颅神经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为例,介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以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各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两性一度原则,秉持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从聚焦教学问题、厘清教学思路、课程教学创新实践、革新课程考核、多元评价反馈等维度,构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实体相结合为特色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课程。通过对2018级和2019级各专业1 31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同行评教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学生学习效果有所提升,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经过改革实践,课程已被全国50所高校选用,累计5 449人学习,1.60万人次互动,累计浏览量超过22.5万人次。结论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实验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范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