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8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生性疾病 ,自然病程常可分为 3期 :慢性期 (稳定期 )、加速期 (增殖期 )和急性变期。CML的常规化疗药物尽管能有效控制病情和延长生存期 ,但无法改变CML向终末期的转化。而应用IFN -α的经验表明 ,接受治疗的患者也仅有2 5 %获得持久的细胞遗传学缓解。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是目前治愈CML的惟一的方法 ,但由于CML发病年龄多较大以及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 ,适宜的供者有限 ,仅有少部分患者有机会接受BMT治疗。另外 ,BMT后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白血病复发 (1 …  相似文献   
152.
作者观察了3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生长状况及对4种集落刺激因子(CSF)即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反应性。结果:CSF对不同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差异很大,多数患者的白血病细胞集落形成都不同程度地需要1种或几种CSF的刺激。作者探讨了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脂质体紫杉醇单药化疗对比含铂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自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老年(年龄≥70岁)晚期NSCLC患者共65例,其中33例采用脂质体紫杉醇单药化疗(单药组),32例接受含铂二联化疗方案(联合组).结果 所有纳入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完全缓解(CR).单药组与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无明显差异(6.1%vs.15.6%,P=0.399),但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单药组(65.6% vs.39.4%,P=0.034).联合组的中位进展时间(TTP)为94 d(95%CI:60~127 d),优于单药组51 d(95%CI:22~79 d,P=0.046).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OS) (524 d,95%CI:146~901 d)优于单药组(146 d,95%CI:32~259 d,P=0.001).单药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依次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而联合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除3~4度血小板减少外(P=0.004),两组间其余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药组有1例(3.0%)患者发生3~4度重度感染,而联合组有5例(15.6%)发生重度感染(P=0.079).结论 针对老年晚期NSCLC,含铂联合化疗较脂质体紫杉醇单药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长的总生存时间,同时未导致更严重的毒副作用,但应警惕化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和重度感染.  相似文献   
154.
155.
FLT3是近年新发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有内部串联复制和激活环点突变两种形式,在疾病的发生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FLT3为靶分子可能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6.
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隽  王椿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2):112-115
文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治疗,对其药动学、药效学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了完整的评价,并阐述了本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成人肾上腺皮质癌(ACC)的潜在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ACC的成年(≥18岁)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各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纳入成人ACC共52例。中位随访时间26月(3~159月),中位生存期29月(1~156月),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47.0%及42.7%。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45岁(\P=0.017)、分期晚(Ⅲ~Ⅳ期,\P\P=0.011)、具有临床症状(\P=0.017)、合并低蛋白血症(\P=0.003)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P=0.004)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提示低蛋白血症(死亡风险比5.306,95%可信区间:1.975~14.258, \P=0.001)、女性(死亡风险比4.020,95%可信区间:1.610~10.038, \P=0.003)、肿瘤分期晚(死亡风险比7.405,95%可信区间:2.561~21.410, \P\P=0.002)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术前低蛋白血症、女性性别、年龄>45岁及肿瘤分期晚是成人A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8.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皮肤溃疡患者46例,随机分人APG治疗组(23例)和标准治疗组(23例)。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一般治疗和局部溃疡创面标准处理。APG治疗组患者根据创面体积/面积用自制APG并外敷速愈乐敷料;标准治疗组直接外敷速愈乐敷料。疗程直至创面愈合、行皮瓣移植手术或12周满。结果除标准治疗组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完成试验。APG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22/23(95.7%),总有效率为100%;标准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13/23(56.5%),总有效率为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9);Kaplan-Meier溃疡时间愈合曲线和窦道闭合曲线分析提示P〈0.05,显示APG治疗明显优于标准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APG治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结论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优于标准治疗法,且治疗伴窦道的溃疡更有优势;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9.
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所致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所致大鼠机体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经研究证实大鼠高FFA血症不仅使组织活性氧簇生成增加[(886±105 vs 427±42)mmol/L,P<0.05],同时损伤机体抗氧化能力,细胞内还原捌谷胱甘肽生成减少[(272±47 vs 561±36)μmol/L,P<0.05],导致氧化应激,从而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治疗血液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进行研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剂量为每8 h给予4.5 g,缓慢静脉滴注30 min以上,在体温恢复正常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缓解后继续使用至少4~5 d.结果 共有218例粒缺伴发热血液病患者人选,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3例,非移植组185例.根据取得临床感染证据的等级不同分为:(1)不明原因发热(FUO)162例(74.31%);(2)临床确定感染(CDI)33例(15.14%);(3)微生物学确定感染(MDI)23例(10.55%).本次临床试验治疗总有效率为65.60%,细菌清除率为71.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4%.治疗起效时间(2.5±1.2)d,平均用药时间(9.4±8.1)d.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8,P>0.05),且两者在起效时间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05).参加试验粒缺患者经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后血象白细胞和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t=4.092,P<0.01;t=4.248,P<0.0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上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本临床研究结果 表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在治疗血液病粒缺患者合并感染中疗效好、安全,可作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合并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