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医务工作者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国内关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规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日趋增多,尤其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指南在2008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项目组按照中医药标准化、循证医学、技术指导文件的相关要求,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临床问题确定、证据分级、推荐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一套可行的中医药诊疗指南以切实、规范地指导临床诊疗。该指南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发布,标准编号:T/CACM1576-2024。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BV-PL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32例HBV-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毒学指标及其他基线数据,根据肝癌发生前至基线确诊时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确诊前抗病毒组(230例)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进一步根据肝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在确诊后是否抗病毒分为确诊后抗病毒组(325例)和确诊后未抗病毒组(77例)。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不同组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直径、门脉栓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甲胎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BCLC分期、基线HBV DNA载量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309、1.734、1.599、1.002、1.001、1.486、1.200、2.528和1.28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HBV DNA阳性组相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升高(χ2 = 7.297,P = 0.007);分层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 < 500 IU/ml组与HBV DNA ≥ 105 IU/ml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5,P = 0.009)。确诊前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前未抗病毒组(χ2 = 33.792,P = 0.000 );进一步结果显示,确诊后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后未抗病毒组(χ2 = 33.179,P = 0.000)。 结论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线HBV DNA的水平与其预后密切相关,HBV DN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两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中西医结合从阏论治糖尿病性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方法:共收治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脏植物神经病变的患者60例,近随机原则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采用西医药有效控制知糖水平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阏散结功效的糖心神中药方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医药治疗,两组均治疗3上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3.3%,对照组有效率33.3%,经x^2检验,P〈0.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性心脏植物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4.
虫草菌丝提取物抗DMN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动态观察虫草菌丝提取物(CJTW)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自造模之日起,模型大鼠经口给予虫草提取液,分别于给药后3天、2周及4周动态观察药物的干预作用。结果(1)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染色,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浓度均显示成功建立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与正常组相比较,DMN造模3天后,肝组织H202、丙二醛(MDA)的含量即升高,而后随着造模的进行继续升高,4周时达到峰值。(3)虫草提取物显著抑制模型3天时H202含量,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虫草提取物能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模型4周时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r)活性、HA含量和肝组织心02、MDA、HYP含量通过虫草提取物的干预得到显著的抑制。结论CJTW具有抗DMN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抗过氧化损伤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变患者肝癌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5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西医组291例,中西医结合组222例,两组均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根据辨证加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和络舒肝片中的1种口服,比较两组患者肝癌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CU-HCC风险分级、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肝癌发生情况。观察终点为确诊肝癌或随访时间达到5 a。结果:5 a内,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为26.6%,明显低于西医组的3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CU-HCC高风险患者中,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28.3%)明显低于西医组(3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组肝癌发生率(18.3%)明显低于西医组(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论:中医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变,可有效降低患者肝癌发生率,尤其对CU-HCC高风险评分患者更具优势,且可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96.
任婕  刘遥  吴秀艳  王宪波 《中医学报》2022,37(2):391-396
目的:观察银丹解毒颗粒治疗SARS-CoV-2变异株B.1.1.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ⅥD-19)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18日至2月1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7例服用银丹解毒颗粒的SARS-CoV-2变异株B.1.1.7 COVID-19患者,其中9...  相似文献   
97.
中药八味抗纤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宇泳  王宪波  王融冰 《武警医学》2010,21(7):557-559,562
 目的 观察中药八味抗纤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予不同剂量中药八味抗纤方灌胃,观察八味抗纤方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采用Ishak肝病组织病变计分修正方案,结合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八味抗纤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以活化HSC特异性标记α-SMA标记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探讨八味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α-SMA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结论 八味抗纤方能够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抑制HSC的活化.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 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湿、热、瘀、虚四种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32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辨别其所属证候要素,分析湿、热、瘀、虚与病理学结果显示≥G2、≥S2、≥G2S2的关系。结果证候要素以湿或热为主的患者肝脏病理一般无显著性肝脏炎症[所占比例分别为79. 35%(73/92),81. 36%(48/59)],和无显著性肝纤维化[所占比例分别为83. 70%(77/92),84. 75%(50/59)];证候要素瘀和虚与湿、热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以瘀或虚为主要证候要素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较湿或热为主要证候要素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