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 检测TMIGD1在结肠癌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过表达TMIGD1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MIGD1在结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结肠癌细胞系SW480通过慢病毒包装系统使其稳定过表达TMIGD1,采用MTT、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试剂盒检测TMIGD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关键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并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粘附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提示TMIGD1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P<0.05),TMIGD1的阴性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TMIGD1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过程,提高G0/G1期的细胞数目,并且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同时促进p21表达(P<0.05)。TMIGD1对EMT蛋白没有影响,但稳定过表达TMIGD1后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而粘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TMIGD1在结肠癌中低表达,过表达TMIGD1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以了解我国指南的质量现状,为未来指南制订提供改进方向和建议.方法 采用AGREEⅡ和RIGHT工具分别评价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计算AGREEⅡ和RIGHT各领域及总体平均得分或平均报告率,以60%作为合格阈值.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指南2...  相似文献   
43.
1990年至今我们共处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自肢体近端向远端呈“脱袖套”样撕脱类损伤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2~50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0分钟~4小时,合并脑外伤2例,骨盆骨折4例。12 治疗方法 生命体征平稳后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清除创面上一切污染及失活的组织和异物。将撕脱皮肤已经完全断离或仅有很窄的基部相连血运很差的可自其根部切断备用。对游离的受伤的撕脱皮肤进行检查,若挫伤严重且移植难已存活时需放弃,如无严重挫捻伤,处理成断层皮肤缝合于原创面,若皮肤缺损可取自…  相似文献   
44.
背景与目的 孤立性纤维肿瘤(SFT)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既往文献报道SFT好发于胸膜,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全身多部位均可发生。由于SFT在腹膜后发生率低,故目前仍缺乏对腹膜后SFT的临床诊治的深入研究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回顾7例腹膜后SFT患者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期加强认识并引起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21年9月收治的7例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腹膜后SF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 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3.3±13.2)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例无明显症状,其余6例因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以腹胀、腹痛最为常见。术前5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2例供血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分支,1例来自髂内动脉分支及腰动脉分支,1例来自肠系膜下动脉远端分支,1例来自脾动脉分支。6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其中3例术前行介入栓塞术,3例行联合脏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72.5±91.3)min,平均出血量(1 200.0±1 031.5)mL,平均住院时间(25.7±9.3)d,术前栓塞患者与未栓塞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3±4.2)d和(11.7±2.3)d,术后第1天平均引流量分别为(283.3±119.3)mL和(385.0±262.5)mL。未栓塞患者中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腹膜后包裹性积液1例。肿瘤大小9 cm ×7 cm×6 cm~25 cm×20 cm×10 cm,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呈现不同程度异型性,疏密不均,偶可见薄壁“鹿角状”血管,间质常含有胶原纤维。免疫组化阳性率CD34、Ki-67均为100%(7/7),CD99、vimentin均为100%(6/6),STAT6为100%(5/5),Bcl-2为50%(3/6),S-100为14%(1/7)。随访2~66个月,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 腹膜后SFT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评估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前栓塞对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风险分层指导下术后长期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推荐理由:2016年1月发表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方法及程序》)对提升中国指南的质量,推动临床诊疗实践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几年来,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数量快速增长,指南方法学也有了新进展,但指南质量的进步仍然缓慢。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指南的质量,规范指...  相似文献   
46.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 BOT)的发病约占上皮性肿瘤的 10%~15%[1],其病理表现为上皮呈复杂性增生,并伴有细胞及结构的轻、中度非典型性,在细胞学与生长方式方面具有低度浸润或转移潜能,且与卵巢癌相比具有良好的预后[2-3],其生长缓慢介于恶性与良性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之间.Ⅰ~ⅡA期及ⅡA期以上的患者5 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0%和100%[4-5],但仍有少数患者因侵袭性复发导致死亡,因此该疾病危害女性生命健康.BOT患者治疗失败及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其浸润性,浸润性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6-7].BOT患者初始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的,大多数患者起病较为隐秘,由于肿瘤的生长,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尿频、腹痛、腹胀等相应的压迫症状,少数患者因肿瘤破裂或扭转引起急腹症就诊,该疾病可逐渐恶变,最终发展成为恶性肿瘤.需要在综合各种实验室及其他临床检查进行客观判定后决定治疗方案.穿刺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才可确诊,这导致临床诊断结果不佳,影响后期治疗,彩色超声检查技术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常规检查的不足,准确诊断、定位与鉴别该疾病[8].本研究探索了不同浸润程度的BOT的病理特征与超声指标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并探讨普外科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9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患者)与实验组(46例患者),分别给予保守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外科常规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8.
<正>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工作组正式成立于2000年,截至2017年初,包含循证医学专家、指南方法学家、系统评价制作人员、医务人员、期刊编辑、卫生决策和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多学科的成员已超过300多名[1]。GRADE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和极低(D)4级[2]。研究的偏倚风险、不一致性、不精确性、间接性和发表偏倚可能会降低证据的质量,大效应量、存在剂量-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进展期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进行结膜下注射,每1~2周1次,共3~5次。观察治疗效果并评价治疗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结果治疗116眼中治愈89眼(76.7%),好转21眼(18.1%),无效6眼(5.2%)。术后早期均有患眼酸胀不适,异物感,个别患者眼部痛疼。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进展期翼状胬肉安全、简便、有效,严格掌握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80~320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继续灌注15min后停止,注射Thomas液(4℃,2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30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10ml/kg),60min时再灌注K-H液30min;0.5 MAC七氟醚组(Sev0.5组):K-H液为含饱和0.5 MAC七氟醚液体,余同IR组;1.0 MAC七氟醚组(Sev1.0组):K-H液为含饱和1.0 MAC七氟醚液体,余同IR组;2.0 MAC七氟醚组(Sev2.0组):K-H液为含饱和2.0MAC七氟醚液体,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注15min(T_0)、继续灌注15min(T_1)、再灌注15min(T_2)、再灌注30min(T_3)的HR及左心室前壁外膜层、中层和内膜层心肌MAP,计算MAP复极50%及90%的时程(MAPD_(50)、MAPD_(90))。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T_0和T_1时比较,T_2、T_3时IR组、Sev1.0组、Sev2.0组HR明显减慢(P0.05);与IR组比较,T_2、T_3时Sev0.5组、Sev1.0组HR明显增快,Sev2.0组HR明显减慢(P0.05)。与IR组比较,T_3时Sev0.5组MAPD_(50),Sev0.5组、Sev1.0组、Sev2.0组MAPD_(90)明显缩短(P0.05)。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Sev0.5组有1例,Sev1.0组有2例,Sev2.0组有1例发生心律失常,与IR组比较,Sev0.5组、Sev1.0组和Sev2.0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浓度七氟醚均可缩短缺血-再灌注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D_(90),且这一作用在0.5~2.0 MAC的七氟醚浓度范围内无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其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