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174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10篇
综合类   405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78篇
  2篇
中国医学   182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耐药基因型(OXA-48及KPC)的临床特征,旨在找到其内在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分离出CRKP菌株的患者共44例,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并根据产生碳青霉烯酶的不同分成KPC组及OXA-48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特性等指标。结果携带KPC酶14例,占31.8%;携带OXA-48酶27例,占61.4%;携带IMP酶2例,占4.5%;未携带碳青霉烯酶1例,占2.3%;其余型耐药基因未检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XA-48组与KPC组患者感染前住院时间,是否入住ICU≥7 d,感染前基础疾病及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胃管、尿管,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及内窥镜手术,分离出CRKP之前使用的药物情况及90 d全因死亡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XA-48组和KPC组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6%、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OXA-48组和KPC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CRKP感染的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死亡率较高,不同基因型CRKP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CRKP不同基因型对于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存在异质性,临床制定抗感染方案应结合耐药基因情况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低剂量紫杉醇对膀胱出口部分梗阻(BOO)大鼠膀胱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OO组和紫杉醇组。BOO组和紫杉醇组行尿道近端梗阻方式制备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模型,空白对照组采用假手术方式处理。紫杉醇组于术后给予紫杉醇(溶于生理盐水)腹腔注射(0.3 mg/kg),每周2次。空白对照组与BOO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间腹腔注射。4周后测量体重及膀胱重量,HE染色观察膀胱肌层增生情况;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并评价胶原纤维沉积;透射电镜观察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OO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0.376 g±0.052 g vs0.112 g±0.014 g, P<0.05),膀胱逼尿肌明显增厚,胶原纤维面积占胶原与肌组织面积之和的比值下降(29.66%±2.69% vs38.94%±3.67%, P<0.05),电镜下细胞中间连接明显减少,出现丰富的突触连接与桥粒连接,肌细胞间隙内有大量的胶原纤维。与BOO组相比,紫杉醇组膀胱重量显著降低(0.215 g±0.025 g vs0.376 g±0.052 g, P<0.05),膀胱逼尿肌厚度减小,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占胶原与肌组织面积之和的比值下降(19.94%±1.90% vs29.66%±2.69%, P<0.05),细胞间连接以中间连接为主,细胞间隙内胶原纤维减少。结论: 低剂量紫杉醇对BOO后膀胱形态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修复或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43.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影响许多器官和胰岛素调节的系统性疾病。胰岛素对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同于对经典胰岛素靶器官的影响。胰岛素通过激活PI3K途径来增强内皮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引起血管扩张。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受损刺并激血管收缩。在治疗上,血管胰岛素抵抗可以通过一个综合的整体方法来改善,恢复整体胰岛素敏感度并改善胰岛素信号。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依据基因表达芯片数据筛选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r,PNET)患者肿瘤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关键蛋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GSE74195基因芯片数据集,筛选PNET肿瘤组织与正常小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进行功能注释(GO)、通路分析(KEGG)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 筛选出340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差异基因(FC>3,P<0.01),经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富集于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及细胞增殖等过程,KEGG 通路富集显示主要集中于细胞周期和ECM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筛选出5 个关键蛋白分子,即UBA52、UBC、CDK1、CENPK及NDE1。结论 筛选出PNET肿瘤中高表达基因及关键蛋白,为PNET发病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49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A三维重建,评估肠系膜血管解剖结构,并与实际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另选择同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前仅进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行MSCTA三维重建),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有46例(93.88%)患者术前以MSCTA三维重建结果制订的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相同,kappa一致性检验k=0.81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TA三维重建可明确肠系膜血管解剖结构和结直肠肿瘤位置,可指导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观察黄芩苷(BC)对衣霉素(Tm)诱导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ERS)损伤的作用。方法:原代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BC组、Tm组、Tm+BC组。用MTT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心肌细胞损伤,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水平。结果:①Tm能够损伤心肌细胞并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各作用时间点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Tm可显著增加ERS的CHOP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水平。②相对与Tm组,50μmol/L的BC能够显著抑制Tm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心肌细胞存活率增加(P0.05)。同时,BC能够显著抑制Tm诱导的心肌ERS损伤,使CHOP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BC可通过抑制Tm诱导的心肌ERS及心肌细胞的凋亡,达到保护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49.
[摘要]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联合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对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外周血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及血清和肽素、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将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58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复苏前后血清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血气碱剩余(base excess,BE)、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NF-κB活性、血清和肽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2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结果复苏后,2组BLA、Hb、HCT、BE均较复苏前下降,PT和APTT均较复苏前上升,观察组BLA、P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b、HCT、BE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后观察组NF-κB、和肽素、TNF-α和IL-6均较复苏前轻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对照组NF-κB、和肽素、TNF-α、IL-6均较复苏前显著升高(P<0.05);复苏后观察组NF-κB、和肽素、TNF-α和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术有利于稳定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临床指标,改善凝血状态,下调外周血NF-κB及血清炎症因子、和肽素水平,减轻炎症状态加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