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缺损修复实验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应用,为临床运用于骨缺损修复领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进行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别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两组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通过ROI方法定量对比两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区放射性浓集比值,nano-HA人工骨组成骨作用优于HA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21例急性百草枯口服中毒患者的年龄、性别、服毒剂量、就诊时间、入院72h内受累器官与病死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女性患者人数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2将服毒剂量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72h内监测到首发受损器官中肾脏损害的比例最高(P<0.01)。随服毒剂量增大,72h内损害脏器数量与病死率不断递增,当服毒剂量>100ml时,72h内损害器官数量超过3个的该组患者已高达36.0%,病死率达到88.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小剂量服毒患者(<5ml)均预后良好,与就诊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服毒剂量>50ml,就诊时间超过24h的患者病死率为100%。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服毒剂量、就诊时间、早期损伤器官数量与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HIV-1毒株的感染力较强,是目前HIV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和重点研究对象[1].HW-1分为M(main)、O(outlier)和N(non-M-non-O)3个组.其中M组又分为A~K亚型.近年又证实了至少16种各种亚型的重组型CRF 01至CRF016.本研究对59例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进行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样本来源:选取2008-2011年经病毒载量检测,载量>1000 copy/ml的59例样本进行HIV蛋白酶(PR)和反转录酶(RT)基因区的扩增和测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沉默人结肠癌HT-29细胞livin表达对HT-29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合成靶向livin的双链siRNA(livin-siRNA),转染HT-29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T-29细胞中liv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检测HT-29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T-29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细胞侵袭实验检测HT-29细胞侵袭性的变化,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Livin-siRNA转染后48 h,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及脂质体组相比,livin-siRNA转染组HT-29细胞中livin mRNA水平明显下降(0.073±0.007 vs 0.395±0.082、0.423±0.025、0.418±0.032,P<0.05),其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0.106±0.003 vs 0.456±0.065、0.473±0.078、0.491±0.045,P<0.05)。转染96 h后,livin-siRNA组HT-2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脂质体组(0.564±0.102 vs0.833±0.127、0.860±0.153,P<0.05),且细胞凋亡率升高[(16.5±2.8)%vs(2.4±0.5)%、(3.7±1.0)%,P<0.05]。侵袭实验显示,livin-siRNA转染后,穿过Matrigel膜的HT-29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及脂质体组[(31.3±4.5)vs(101.3±8.6)、(97.4±7.8)个,P<0.05)]。livin-siRNA组HT-29细胞的caspase-3活性低于对照组(0.160±0.023 vs 0.347±0.058,P<0.05)。结论:siRNA沉默livin的表达可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侵袭。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胸腔内注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毒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9例NSCLC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水B超定位并置管引流,尽量抽净胸腔液体,抽液后将力扑素(135mg/m)单药胸腔灌注化疗,化疗前行常规脱敏治疗,3周重复,2次灌注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毒副反应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19例均按计划完成2周期胸腔灌注化疗,完全缓解5例(26.3%),部分缓解9例(47.3%),无变化3例(15.7%),进展2例(10.5%),总有效率为73.6%。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无过敏反应发生。毒副反应主要为胸痛、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均为1~2级,无3~4级血液学和胃肠道毒性发生,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胸腔灌注治疗NSCLC所致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魏珍莲  熊建 《西南军医》2013,(6):664-665
目的:探讨通过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2例明确诊断儿童OSAHS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82例患者无手术并发症,治愈126例,有效56例。结论手术治疗儿童OSAHS疗效肯定,手术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肝癌HepG2细胞AFP基因沉默对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通过siRNA技术下调肝癌HepG2细胞中AFP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转染前后上清液AFP浓度,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Survivin mRNA水平。  结果  转染48 h后,实验组上清液中AFP浓度显著下降,肝癌细胞生长活性下降43.1%,凋亡率增加24.3%,HepG2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降低78.0%。对照组和空白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沉默肝癌HepG2细胞AFP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细胞内Survivin mRNA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损毁骶前神经对慢性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 22例患者采用北京源德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BY-01型高能聚焦肿瘤治疗机进行骶前神经损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的主观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15 d抽静脉血作血浆SP物质的测定.结果 2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1例无效,1例出现轻度的排尿困难症状,2例出现便秘现象,经对症处理1周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见明显的副反应.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SP物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U损毁骶前神经治疗慢性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疼痛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熊建  魏珍莲  蔡华成 《西南军医》2009,11(6):1065-1065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修复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28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凹陷畸形。结果28例患者外形恢复满意,无耳周麻木,仅3例进食时皮肤潮红。结论应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腺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可较好地整复面部畸形,可减少耳周麻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3月,连续对16例病人行OPCABG手术,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及中心静脉压(CVP),有心梗病史,左室射血分数(EF)<0.40,留置Swan-Ganz导管进行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14例(2例病人前降支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16例,回旋支14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MPAP,PAWP及CVP升高,较诱导后差异显,心排指数(CI)及MAP较诱导后下降显,而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诱导后无明显变化。结论:OPCABG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而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较小,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