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内8例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病例死亡同并发症、瘫痪情况和病种三因素相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2.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后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矫治脊柱后凸中的应用及截骨方法的选择。方法 :本组 2 5例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椎板、小关节截骨 8例 ;三柱楔形截骨 17例。全部采用短节段的椎弓根内固定装置 ,其中RF 12例 ,CD 3例 ,STB 10例。结果 :本组 2 1例得到 3、6、12个月的随访 ,其腰背痛消失或大部分缓解 ,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 ,后凸角度由手术前平均 70° ,矫正到平均 33° ,矫正角度丢失平均 2 .5° ,矫正率为 5 2 .9%。内固定装置无松脱和断裂。结论 :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治脊柱后凸牢固可靠 ,对于年龄小、无腹腔血管钙化、后凸 <6 0°可选用椎板、小关节截骨 ,相反选用三柱楔形截骨为宜  相似文献   
83.
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在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髂骨块植骨、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6例患者均获术后2-12月随访,无术中、要后并发症发生,无钢板断裂和松动现象,伤椎高度恢复80%-90%。术后3月植骨界面获骨性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级(除A级3例末恢复外)。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系统应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后的固定具有恢复伤椎高度,增加节段固定及脊柱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磁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使用黄板树根提取液外用熏洗对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在滑液中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正常膝关节滑膜组织与OA病变滑膜组织在组织形态及病理切片的差异,对OA患者(n=30)使用黄板树根提取液熏洗治疗,分别提取治疗前后的关节滑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熏洗治疗前后关节滑液中IL-18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滑膜组织肉眼观为淡红色或瓷白色,OA滑膜组织多为粉红色;病理切片显示:相比正常滑膜组织,OA滑膜组织出现明显的血管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符合组织慢性炎症病变特征;ELISA检测治疗前OA患者滑液中IL-18的表达含量为(52.625±11.336)pg/ml,治疗后OA患者滑液中IL-18的表达含量为(22.512±2.021)pg/ml,两者之间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板树根提取液熏洗治疗可以使OA关节滑液中炎性因子IL-18表达水平下降,提示黄板树根提取液可能对OA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6.
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的最常见类型,其中很大部分自椎间孔向外生长形成哑铃形[1~3].自1998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9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氩氦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在骶骨肿瘤手术中运用氩氦刀辅助治疗骶骨肿瘤并获随访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8~78岁,平均51.3岁。术后病理证实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1例,骶尾部纤维瘤1例,骶骨转移性肿瘤1例。发病部位S28例,S3以下6例,臀部复发1例。本组病程2个月至9年,90%患者存在骶尾部疼痛,6例出现坐骨神经痛,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结或小便障碍。本组15例均在骶骨肿瘤切除过程中使用氩氦刀冷冻肿瘤。14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采用腹腔镜对肿瘤前方进行分离、暴露,后路运用氩氦刀将肿瘤冻结后完整切除;1例骶骨转移瘤因全身状况差,行单纯后路姑息性手术。结果前后联合入路平均手术时间315min,平均失血量1065ml,平均引流量63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9.2天。术后获随访5~48个月,平均26个月。存活14例,总生存率93.3%。所有病例均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未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6.80±1.52)分,出院时VAS评分较术前低,为(2.33±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未出现正常组织冷冻坏死的情况,出院时无骨折、深部感染、发热、神经麻痹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5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15例中2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3.3%。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氩氦刀可彻底切除肿瘤、减少手术出血、迅速缓解疼痛,术中即时效果明显,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88.
刘炎奎  江建明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5):470-471,412
目的 探讨短节段内固定结合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0年4月至2008月3月85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自体髂骨PLF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程度、症状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85例术后平均随访5年7个月,33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中,神经功能获1~2级的提高.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达到正常的(95.27±3.46)%,较术前平均增加44.12%.椎体后缘平均高度达到正常的(97.68±2.31)%,较术前平均增加15.62%.脊柱后凸Cobb角为(3.20±4.60)°,较术前平均矫正16.7°.CT显示椎体后突骨块占椎管前后径的比例为(9.56±6.92)%,较术前平均减少28.89%.内固定断裂5例,松动1例.供骨区疼痛或不适的发生率为23.5%.结论 胸腰椎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的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9.
背景:目前关于T6-T7-T8经肋椎单元固定缺乏相关生物力学模型,另外关于临床断钉断棒、骨融合质量差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及合理解释,也无基础研究参数支持。 目的:建立T6-8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其所受应力并对其进行改进。 方法:获取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年龄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 13.0软件和Ansys 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 N•m的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中、下位螺钉;对于连接棒,中部总是小于下端,且中部应力为零;侧弯位,上、中位螺钉尾部应力相当,连接棒单侧应力相当。同一部位在3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连接棒中段在侧弯运动下应力增大,下位螺钉末端在3种运动状态下应力相当。提示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结核患者在做前屈、后伸、侧弯这3种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较中、下位螺钉更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在做前屈、后伸运动时连接棒下端和在做侧弯运动时连接棒中段更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