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制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研制该系统,包括K形钢板、螺栓和螺钉,并具有防螺钉松动技术。在临床上应用23例,其中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性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5例),胸腰椎结核9例,腰椎螺纹融合器术后1例。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均获得1-10个月的随防,平均4.5个月。在骨折13例中,伤椎高度均完全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平均为2.1级。脊柱结核9例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局部无复发。腰4/5TFC术后失败1例行K形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植骨已完全融合,并再次手术取出,见钢板周围组织无金属电蚀反应,组织学检查局部瘢痕组织内未见异物巨细胞。本组共18例获得≥4个月的随访,患者均在随访3-4个月内见植骨胃面已胃性融合。植入物不影响CT、MRI检查。随访期内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研制的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操作简便,适合于胸腰椎前路减压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情况下geneX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的固定强度。方法应用微量注射泵对30个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注射稀盐酸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60个椎弓根分为四组:geneX骨水泥组,硫酸钙骨水泥(CSC)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组,对照组。随机选择一侧注射2.5 ml骨水泥,然后置入螺钉;另一侧行正常螺钉固定对照,应用材料试验机进行轴向拔出力测试,记录各组的轴向最大拔出力和能量吸收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geneX组与CSC组两组拔出力及能量吸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低于PMMA组(P<0.05),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eneX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可显著提高椎弓根固定强度,geneX骨水泥可用作椎弓根强化螺钉的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椎体成形术的Kummell's病患者,对比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P<0.05),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在治疗Kummell's病时均可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两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在PVP治疗Kummell's病时采用单侧穿刺即可.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几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166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中椎体爆裂性骨折37例,椎体压缩骨折超二分之一109例,椎体骨折脱位14例,多节段或跳跃骨折6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9例、B级46例、C级42例、D级19例。治疗采用后路减压复位122例,前路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44例。结果术后有123例获3~18个月随访,随防患者中除4例RF钉断裂,5例Harrington上钩脱落,6例棍断裂,其余患者内固定稳固。脊髓、马尾神经恢复:除35例仍为A级外,余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个级别。结论各种不同内固定可保持或增强脊柱的稳定。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脊髓及马尾神经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5.
54只新西兰兔,接受右股骨干中上段实验性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后随机分成三组,A组、B组分别接受0.5Hz的脉冲电刺激或振动,C组作对照。结果证明A组和B组骨折愈合比C组快,外骨痂数量、骨痂钙含量、后肢的血流量、以及骨折的扭矩和刚度测试,A组和B组均较C组增加。  相似文献   
56.
骨重建是破骨细胞 (Osteoclast,OC)骨吸收和成骨细胞 (Osteoblast,OB)骨形成不断进行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骨吸收和骨形成保持着动态平衡 ,一旦OC数目和活性出现异常 ,就可导致代谢性骨病 (骨硬化和骨质疏松 )。既往研究认为造血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OC受骨营养激素、微环境中局部生长因子和成骨间充质细胞的影响。近年研究表明 :①OC发育异常、基因突变或激活缺失均可导致骨吸收的增加和严重的骨硬化〔1〕;②间充质微环境对OC发育起重要作用〔2〕;③通过Src酪氨酸激酶的跨膜信号传导是OC介导骨吸收的途径〔3〕;④核因子fos调节基因、M …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和救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河北省11地市定点医院2003年4月19日~2003年5月31日收治的215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5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男124例,女91例;年龄7~69岁;平均32.42岁;青壮年18~59岁 98例(92.1%),医务人员23例(10.7%)。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94例为输入病例,占90.23%。临床症状:发热(100%),咳嗽(73.95%),胸闷气短(58.8%),咳痰(36.28%),无力(23.72%),头痛(21.40%),咽痛(15.35%),肌痛(9.77%)等。血细胞检查:WBC>10.0×109/L 12例(5.58%),(10.0×10~9/L)~(4.07×10~9/L)140例(65.12%),<4.0×10~9/L 63例(29.32%),淋巴细胞计数<0.2×10~9/L者61例(28.37%)。胸部X线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短期内病变迅速增多,累计单侧132例(61.40%),双侧83例(38.40%)。死亡的12例患者中有基础疾病者9例。结论 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热、胸部X线显示肺部炎症,及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是诊断SARS的临床重要依据。综合支持治疗措施,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及早期氧疗和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降低重症SARS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获得人成骨细胞.并在培养48h后,施加0.1、0.2、0.5、2和5Hz的低频微振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加载 0.2和0.5Hz可使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明显增高(P<0.01);0.1和2Hz振动后其ALP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Hz振动则明显降低ALP活性(P< 0.01).加载 0.2和0.5Hz振动的成骨细胞,S期细胞从10.4%增加至12.45%和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6.21%和 28.75%.0.1和2Hz低频振动则显示出对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而5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至13.22%(P<0.05).同时,加载0.2和0.5Hz振动可明显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量至1.87和 2.47ng/ml(P<0.05),而加载0.1Hz对骨钙素分泌量无明显影响(P>0.05),加载2和5Hz相应降低了骨钙素分泌量(P<0.05).结论:0.2~0.5Hz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活性物质分泌,对低频振动应用于骨折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低频振动下成人成骨细胞动力学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在不同振动频率作用下成人成骨细胞外源性应力应变刺激的动力学响应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人成骨细胞,然后分别给成骨细胞加载0.5Hz和2Hz的振动频率,作用5d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态;化学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NO释放量;原位杂交检测iNOS mRNA表达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PGE2释放量。作用14d后,化学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间质Ca^2 浓度。结果加载5d后,0.5Hz振动可使S期的细胞数从10.4%,增加到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8.75%。2Hz使S期的细胞数降低至8.56%,增殖指数降低到17.68%;在加载0.5Hz和2Hz振动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释放量(12.5μmol/L,10.4μmol/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细胞PGE2释放量(405.62pg/ml,234.47pg/ml)也较对照组(92.56pg/ml)明显升高(P<0.01);同时也可检测到细胞iNOS mRNA的阳性表达。培养14d后,经0.5Hz处理的成骨细胞间质Ca^2 浓度为46.35mg,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适当频率的振动可诱发成骨细胞的信号传递,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加NO和PGE2释放量,增强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  相似文献   
60.
我国各级医院机构(以下简称医院)的输血科/血库历史上统称为血库,血库的建立与发展亦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卫生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但输血科/血库建设与发展缓慢,与卫生部的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临床医学和输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输血科的现状有待改善,发展有待加快,管理有待加强.笔者就输血科/血库建设的一孔之见与同仁共商,为推动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