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总结2004年后我院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主要总结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发展和保持脊柱生长发育两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2例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12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冠状位Cobb's角均大于50°.并表现为侧弯进行性进展.1例采用强生公司的儿童Isola产品,2例为奥斯比里克公司的产品,9例为威高公司的产品.Isola器械为强生公司的设计,其余内置入器械的生长棒系统南上下两个棒组成,两者之间用多米诺连接块连接,两棒在连接处预留延长段.生长棒系统两端支撑点2例为椎体-椎体之间撑开,10例为椎体-肋骨之间撑开.在第一次手术置钉、置钩和置棒时,手术操作尽量不剥离脊柱,以避免脊柱发生融合.术后再撑开时,只需要在多米诺连接部位做小切口,松开多米诺后,将生长棒予以延长.术后撑开延长棒的时间要求为9~12个月.结果 12例患儿当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2例为以前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后改为双侧生长棒技术,10例之前未进行其他手术治疗.12例患儿至少经过一次生长棒再撑开延长手术,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4年.侧弯Cobb's角南术前73°(52°~150°)矫正至39°(25°~76°),T1至S1的脊柱高度平均增加了47.6 mm(28.2~52.3 mm).术后再撑开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是9个月至1年半,每次撑开延长的长度为1.5~3.0 cm.再撑开延长手术的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有1例患儿最终实施了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发生脱钩,1例发生皮肤磨损.结论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侧弯的进展,并能够保持脊柱的生长发育能力,而且内置入器械的稳定性较好,脊柱纵向支撑力量增强.对脊柱侧弯弧度Cobb's角超过50°的患儿,并且生长发育尚未成熟的患儿,可以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本组病例有11例还处在治疗过程中,有待于继续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22.
实验性肢体延长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随肢体延长幅度的增加,由受牵拉的跨关节软组织增加的张力产生的关节面之间的压力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 对3组家兔分别进行不同幅度的胫骨处长,于牵开结束时观察膝关节软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A组(延长15%)软骨细胞增多伴空泡变性。B组(延长25%)出现裂隙,表层和移行层中软骨细胞片状坏死。C组(延长35%)关节软骨部分或全层缺损。其质沙黄O染色浓度A组轻度丧失,C组严重丧失。  相似文献   
23.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及定期随访,探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生长引导技术)在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控制肢体过度生长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对44例(共61例患肢)存在下肢成角畸形及肢体过度生长的患儿进行矫治。通过影像学检查,随访患儿术后下肢成角及长度变化。结果上述患儿术后随访5—36个月,其中膝关节矢状面、冠状面成角共50例患肢,术后股骨一胫骨角(Femur—Tibiaangular,FTA)平均纠正9.1°;胫骨弯曲畸形1例,术后纠正8°;踝关节外翻1例,胫骨与远端平面成角(Lateraldistaltibialangle,LDTA)纠正11°。肢体过度生长共13例患肢,术后下肢长度差平均减少0.5cm。上述病例中,13例患儿已拆除钢板。1例因阻滞螺钉松动,于术后7个月更换;1例K—T综合征患儿拆除钢板时发现骺板变形。1例下肢成角畸形患儿因术后骺阻滞、螺钉意外断裂更换。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骺早闭、伤口感染及畸形复发等情况。结论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可以有效矫正有生长潜力的下肢成角畸形,限制肢体过度生长,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花费低,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注意掌握其适应证和技术要点,规范操作,定期随访,并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5.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 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集体康复的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探讨其对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两组在训练前和训练1个月后对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进行测定。结果训练前两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后及训练后组间对比各指标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集体康复模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步态参数的改善,步频,步速明显加快,步长明显增长,患足最大廓清高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7.
肢体不等长和肢体延长术(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牵开速度和频率的影响对延长过程中影响骨形成的质量和数量因素进行的研究表明 ,牵开的速度和频率对骨形成都重要。 0 12 5mm ,q6h ,0 5mm /d法延长 ,成骨速度超过延长速度而导致提早连接。这种现象更多见于闭合组折骨组。相反 ,2mm/d (0 5mm ,q6h)不仅成骨作用迟缓 ,而且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约1/3的脑损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能力受损和丧失。失语症是由于脑部器质性损伤导致的语言区域与相关区域受到损伤,而造成原语言功能受损或者丧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完全性失语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中最严重的一类。它是一种优势半球言语区广泛受累,  相似文献   
29.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增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大幅上升.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和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大幅提高,但神经功能的恢复一直不理想.就近年来国内外运用高频电疗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做一综述,探讨高频电疗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30.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