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 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 < 0.01)、步长(P < 0.01)、步速(P < 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 < 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格林模式的运动疗法在护士职业性腰痛(OLBP)预防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职护士81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27名。A组接受空白干预;B组接受运动疗法干预;C组接受基于格林模式的运动疗法。在干预前、干预12周后分别采用OLBP发生率、病假天数、工作能力指数量表(WAI)、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护士OLBP发病及相关误工情况、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12周后,A组WAI评分及SF-36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WA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SF-36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WAI评分及SF-36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干预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WAI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但OLBP发生率、病假天数、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相比,OLB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WAI评分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病假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相比,仅WAI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基于格林模式的运动疗法可有效降低护士OLBP的发生率,提升护士工作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在护士OLBP预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治疗后快速康复训练与保守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对8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患者,48例为车祸伤、32例为运动伤前交叉韧带伴侧副韧带损伤,损伤两条韧带;手术方式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韧带重建和侧副韧带修复术后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快速康复训练组(40例)和保守训练组(40例),分别用保守和快速康复训练法进行术后康复。结果:快速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膝关节稳定性体格检查均阴性。两组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优良率92.5%,对照组优良率67.5%,康复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快速康复组与保守训练组相比,疼痛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康复时间短,独立生活能力强,增加了患者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集体康复的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探讨其对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两组在训练前和训练1个月后对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进行测定。结果训练前两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后及训练后组间对比各指标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集体康复模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步态参数的改善,步频,步速明显加快,步长明显增长,患足最大廓清高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0例,病情稳定,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并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15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测定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分数、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结果:(1)在HAMD评定对比中,2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2个月前有差异(P<0.01)、3个月后无差异(P>0.05)。(2)在VAS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变化无差异(2个月后,P>0.05,3个月后2组均无痛)。(3)主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平稳;在被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P<0.05),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稳定。(4)伸膝角度对比中,2组主/被动伸膝角度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无差异性(2个月后,P>0.05)。(5)在Lysholm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评分提高更明显。结论:集体康复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有明显疗效,对患者膝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运动能力恢复、心理状况、疼痛缓解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1 Hz; B组:5 Hz; C组:10 Hz; D组:15 Hz,每组20例。四组均采用瑞士E.M.S.DolorClast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探头15 mm,冲击波次数2000次,治疗次数3次,治疗周期7 d,手持压力中-高,根据足跟部内外两侧压痛点选择治疗部位。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1周,分别用:(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2) GAT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足底压力差的变化情况;(3)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四组患者的足踝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足底压力差和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A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高,B组和C组效果优于A组和D组(P0.05),A组效果优于D组(P0.05)。结论不同频率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5~10 Hz冲击波短期内改善效果明显,并且没有发生副作用,频率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足底筋膜炎的恢复甚至会造成二次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屈曲活动度对远期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127膝关节,术后早期开始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分析术后1 d、1周、2周膝关节屈曲度数与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度数的关系;比较术后早期即术后2周屈曲活动度≥90°和90°的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评分(HSS)。结果术后1周达到屈曲度数≥90°,患者疼痛度均为最高(P0.05)。术后1 d、1周、2周屈曲度数90°,患者术后1年屈曲度数均分别明显小于同期屈曲度数≥90°(P0.05);术后1 d、1周、2周屈曲度数≥90°,患者术后1年屈曲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屈曲度数≥90°,患者术后1年屈曲度数均明显大于术后1 d、1周屈曲度数≥90°(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2周屈曲活动度与术后1年屈曲活动度相关,在术后2周屈曲度数达到≥90°的患者远期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预后均更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