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创面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整形美容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兼顾功能和外观修复的方法 .方法 23例重度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6.3(17~46)岁,为深Ⅱ~Ⅳ度烧伤,总面积15.7%±13.9%(6%~75%)TBSA,均伴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23例中气管切开14例;伴少尿性肾功能不全1例;面部严重烧伤12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0.5%~3% TBSA;手部严重烧伤20例(计39只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1%~4% TBSA.伤后3天,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行手部切(削)痂、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伤后2~3周,行面部剥痂、自体中厚皮分区移植术.结果 所有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皮片成活良好,面部重要器官和手部的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 对成批危重烧伤患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用美容和整形的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颜面、关节等功能部位的创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烫伤对缺锌大鼠锌代谢的影响及金属硫蛋白与锌代谢的相关关系。方法:将缺锌大鼠烫伤后饲以不同含锌量的饲料,并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血清锌、肝锌及MT的含量。结果:缺锌大鼠烫伤后肝锌、肝MT升高,血清锌下降;补锌后三项指标均上升,且肝MT与肝锌两者增加量间正相关(r=0.86,P<0.01)。缺锌大鼠烫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清锌、肝锌及肝MT的变化呈现某种规律性。结论:机体内金属硫蛋白与微量元素锌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机制。肝脏是锌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肝脏金属硫蛋白的分析测定是了解体内锌代谢状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患者男,2 2岁。因弹药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2h在当地医院进行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胸腹部焦痂切开减张、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等治疗。伤后4d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4℃,心率14 0次/min,呼吸2 4次/min,意识清楚,口渴明显,烦躁不安。除下腹、会阴、后腰部及双足底约3%为正常皮肤、右肩背部2 %TBSA创面为深Ⅱ度烧伤外,其余创面包括头部均为Ⅲ度烧伤。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 .9×10 9/L,血钠16 1.0mmol/L。诊断:(1)烧伤总面积97% ,其中深Ⅱ度2 %、Ⅲ度95 %TBSA。(2 )中度吸入性损伤。(3)高钠血症。治疗:入院后即行抗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锌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正常饲料组(N组),创面补锌组(W组),口服补锌组(H组),后三组动物致烫伤。各组分别于伤后1,3,7天活杀8只大鼠,留取血清、烫伤皮肤,观察不同途径补锌对烫伤大鼠血清锌、生长激素、皮肤锌、羟脯氨酸的影响。结果N、W组血清、皮肤锌伤后第1天下降,而H组明显上升,分别为N组的2.4,2.0倍(P<0.01),W组伤后3,7天皮肤锌明显增加,分别为N组的1.3,1.5倍(P<0.01)。伤后各组生长激素均呈上升趋势,第3天达高峰,以H组上升最明显,分别为伤前和N组的2.5,1.8倍(P<0.01)。烫伤皮肤羟脯氨酸各组均呈下降趋势,N组最明显,伤后7天低于伤前1/2,而W组羟脯氨酸伤后7天回升,约为N组的1.5倍(P<0.01)。结论口服补锌能快速提高血清、皮肤锌含量和生长激素水平,创面补锌明显增加羟脯氨酸含量,两种补锌途径应同时并举,以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自噬的表达及对烧伤创面早期加深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背部深Ⅱ度烧伤,治疗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溶媒,观察两组烫伤后6h、1d、2d、3d创面组织自噬体,自噬标志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及变化;TUNEL法检测创面凋亡;同时检测烧伤后创面局部多普勒血流(LDF)值,创面组织中IL-8、Na-K-ATP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创面组织坏死及加深程度.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电镜下可见自噬体增多,LC3、Beclin-1表达明显增高,创面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创面LDF值及Na-K-ATP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升高,IL-8、MPO活性和MD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创面深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雷帕霉素使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自噬增强,抑制烧伤创面早期加深.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治疗阶段(1970~1998年)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总结并提出伤后脓毒症临床研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我科 1970年 1月至1998年 10月收治的 5 330例烧伤患者中 45 1例发生脓毒症者 ,分为 3个治疗阶段 ,结合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一系列防治新方法的使用 ,分析烧伤后脓毒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结果 第 3治疗阶段脓毒症总发生率 (6 .7% )和死亡率 (4 .5 % )以及烧伤面积大于 30 %TBSA伤员脓毒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第 1、2阶段 (P <0 .0 5~ 0 .0 1)。第 3阶段脓毒症并发MSOF死亡组IL - 6、IL - 8、LPS和TNFα ,在整个MSOF期间明显高于存活组 ,尤其是死亡前为甚 (P <0 .0 5~0 .0 1)。 结论 早期、适当、有效的复苏 ,及时防治伤后感染 ,对深度烧伤创面及早切削痂植皮 ,加强内脏器官的保护与支持是降低脓毒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最重要措施。一旦发生烧伤创面脓毒症 ,尽早果断地切除坏死组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MODS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48例大面积烧伤后延迟复苏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效果.方法:1992年至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延迟复苏(伤后6h或6h后开始补液)病人48例,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治疗与未采用改进方案治疗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改进后的休克复苏方案包括:①Swan-Ganz导管监测下的快速有效复苏.②山莨菪碱的早期大量应用.③氧自由基清除剂VitC、VitE和甘露醇的大量使用.结果:1992年以后,使用新方案治疗显著缩短了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了复苏成功率.抽样观察结果显示,新方案可显著提高胃粘膜pH值,降低血中丙二醛、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从总的治疗效果来看,降低了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结论:改进的休克复苏方案提高了复苏效率,减轻了延迟复苏时缺血及重灌流造成的损害,进而有效降低了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严重烧伤糖尿病患者快速控制血糖的新方法。方法:近年来我科收治此类病人共19例,其中10例行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II组);另9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II组),目标是将血糖基本控制在5~10mmol/L范围内。结果:CSII组与MSII组比较,前者血糖波动性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微粒皮存活率高,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SII法更有效控制严重烧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植皮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负压创面疗法(NPWT)对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NPWT治疗19例患者,共22个深Ⅱ度烧伤创面。观察坏死组织清除情况,记录伤后10、14、21、28d创面愈合率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NPWT治疗后,观察的22个创面中有18个创面的坏死组织被全部清除,其余4个创面表面坏死组织被部分清除。创面愈合率在伤后10、14、21、28d分别为(444-27)%,(69±28)%,(90±13)%,(100±0)%。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0.1±4.9)d,1个创面最后通过手术封闭,其余创面均通过换药愈合。结论NPWT具有加速深Ⅱ度创面愈合的作用,对坏死组织有效地清除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一直是烧伤工作者追求的两大目标。近 10年来 ,我们在积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同时 ,注重了创面局部处理措施的改进 ,将国内外最新的创面修复观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 ,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1 病例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70年 1月~ 1999年12月我科治愈了大面积〔>30 %全身体表面积 (TBSA)〕烧伤患者 6 5 7例。其中男 5 42例 ,女 115例 ;年龄 14~ 5 5岁 ,平均 (2 4± 12 )岁 ;烧伤面积 30 %~ 10 0 % ,平均 (5 6 .2± 2 8.5 ) % TBSA。以 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