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美国生物学家Leri-Montalcini和生化学家Cohen共同发现和纯化出神经生长因子(NGF),能为感觉神经与交感神经轴突逆行运输至神经元,并参与该神经元的许多生物合成活动,因而,NGF是维持交感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生存、发育及功能活动的至关重要物质。然而,已往的研究认为NGF不能经运动神经逆行运输,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构建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Tag)介导的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为下一步基因打靶研究其分化分子机制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 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含有SVd0Tag的质粒pCMVSV40T/PUR转染人前软骨干细胞(PSCs),经嘌呤霉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并连续传代.用免疫组化、RT-PCR、Southern印迹杂交法对转染细胞进行鉴定,并检测SV40Tag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基因组的整合情况. 结果 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命名为永生化前软骨干细胞(IPSCs),能连续传代培养,细胞生长迅速.免疫组化和RT-PCR证实IPSCs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阳性,并可检测到SV40Tag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Southern印迹杂交显示IPSCs基因组中存在SV40Tag cDNA. 结论 成功构建了SV40Tag介导的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  相似文献   
93.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是一种卟啉代谢障碍性疾病,系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经上的胆色素原脱氨酶缺乏所致,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表现有急性腹痛,神经精神症状以及肢体痛,肌无力等,症状无特异性,体检所见甚少,容易误诊。我院1997-2009年收治AIP 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4.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以女性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目前关于AIS病因学研究有很多假说,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异常、生物力学因素及神经内分泌异常等。褪黑素(melatonin,ME)是神经内分泌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2—05收治的3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包括A组14例行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钉5钉固定术.B组19例行经伤椎椎弓根钉6钉固定术。结果33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比较各组内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CT椎管占位、腰背部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侧非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6.
徐涛  方煌  王欢  陈栎昀  丁一帆  许浩然  汪波 《骨科》2023,14(2):105-110
目的 探讨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技术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和远端融合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5例接受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矫治的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位平衡、矢状位平衡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55例病人的随访时间为(48.8±24.8)个月。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0.8°±10.4°,术后矫正至8.2°±4.9°,末次随访时为9.1°±4.9°,矫正率为82.3%±9.2%;术前腰弯Cobb角为28.5°±7.0°,术后矫正至5.1°±3.2°,末次随访时为6.3°±4.1°,矫正率为77.9%±13.6%。末次随访时7例病人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2.7%。远端融合至最后实质性接触椎(LSTV)-1的病例中,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病人与未发生的病人在手术年龄、Risser征、LSTV与下端椎(LEV)的位置关系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P=0.014,P=0.020)。结论 采用后路双棒同步异质性去旋转矫治Lenke 1A和2A型AIS,可以获得满意矫形效果,有助于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对于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若骨骼成熟度正常,LIV可以选择LSTV-1。若骨骼成熟度低,LSTV与LEV相差两个椎体时,可以选择LSTV-1作为LIV。但在LSTV与LEV相差一个或少于一个椎体时,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增加,LIV应选择LSTV。  相似文献   
9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为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培养,传代扩增,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是否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标记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检测初步鉴定.结果 分离后的MSCs出现增殖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论 在体外可培养出较大丰度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8.
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洛酮对昏迷患者具有显著的促醒作用,一般认为纳洛酮可拮抗内源性阿片肽。纳洛酮促醒的机制并非这样简单。我们研究了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FCX)锥体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进而阐明纳洛酮促醒的神经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
血管束置入硅胶管内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非神经组织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改善桥接物内的血供,利于再生神经的延伸和成熟。以硅胶管为桥接物,游离与置入邻近的血管束,再将两神经断端切除神经瘤后分别套入硅胶管内,以7/0无损伤针线将神经外膜与硅胶管壁固定数针。1990年~1995年修复11例15条上肢神经,其中正中神经7条,尺神经5条,桡神经3条,切除神经瘤后缺损长度3cm13条,3.1cm~5cm2条。术后随访到10例13条神经,随访时间为1年~5年,优(M4S4)8条,良(M3S3)3条,差(M1S1)2条。认为,此法有一定优点,对神经缺损不能直接缝合,患者又不愿取自体神经移植者,可列为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0.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比较4种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12月,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并获随访1年以上患者88例,男52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9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2例,交通事故伤36例,摔伤20例,跌伤10例。分别采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42例(A组);解剖钢板固定23例(B组);股骨近端交锁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固定8例(c组);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固定15例(D组)。按照改良Evan’s分类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其中A组Ⅲ、Ⅳ、Ⅴ型分别为15、8、19例,B组分别为12、5、6例,C组分别为3、2、3例,D组分别为10、3、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及术后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各组骨折术后3~5个月均获临床愈合。住院期间无死亡,随访6个月死亡5例,均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术后A组3例,C组1例,D组3例并发髋内翻。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最多,B组最少,与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X线暴露次数最少、临床愈合时间较长、无术后并发症,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功能评分最低,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钢板对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